宣府前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宣德五年 (1430)属万全都司。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改为宣化府。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防御蒙古置,治宣府城(即今河北宣化县)。清顺治十年(1653年)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并入。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为宣化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宣德五年 (1430)属万全都司。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改为宣化府。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防御蒙古置,治宣府城(即今河北宣化县)。清顺治十年(1653年)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并入。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为宣化县。
①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 宣公十二年 (前597),“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杜注: “清丘,卫地。在今濮阳县东南。”②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北。《寰宇记》 卷10宛丘县: “
①西魏改冯翊郡置,治所在蓝水县(今湖北钟祥市西北)。隋开皇初废。②隋大业三年(607)改随州置,治所在随县(今湖北随州市)。唐武德三年(620)复改随州。天宝元年(742)复为汉东郡。乾元元年(758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明史·冯胜传》:洪武五年(1372),“至兰州, (傅)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16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又旗境有扫林山。《禹贡锥指》
在今河南襄城县南。《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裴度过襄城南白草原,淮西人以骁骑七百邀之”。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征淮西,“过襄城南白草原,淮西人以
清属西昌县,置巡司于此。即今四川米易县西北普威彝族乡。民国初改设县佐。
①南朝宋置,属晋康郡。治所当在今广东德庆、郁南、罗定等市县境。隋开皇中废。②南朝宋文帝时置,属新宁郡。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元嘉二十年 (443) 废。
五代方镇名。吴置,治所在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北宋初废。五代方镇名。吴置,治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南唐沿置。北宋初废。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四十里庐山。《水经·庐江水注》:“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数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
在今云南双柏县西南嘉街东。 《方舆纪要》 卷116嘉县: 卧象山 “在县治 (今鄂嘉街)东。形如蹲象。 上有ᘞ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明、清置大定沙坝寨土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