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崆峒山

崆峒山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东北五里。《明史·地理志》 蓟州: “东北有崆峒山。” 又 《方舆纪要》 卷11蓟州: 崆峒山,“相传黄帝问道处”。

②又名空山。在今江西赣县南。《寰宇记》 卷108虔州赣县: 崆峒山 “古名仁空山,在县南六十里。自南康蜿蜒而来,章、贡二水夹以北驰。山麓周回几百里,盖州之望山也”。

③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六十里。《庄子·在宥》:“黄帝闻道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清一统志 ·汝州直隶州一》: 崆峒山,“唐 《汝州刺史卢贞碑》: 山名崆峒者有三: 一在临洮,一在安定。而庄子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騩,皆与此山接壤,则此为近是”。

④在今四川平武县西北。《寰宇记》 卷84龙州江油县: 崆峒山 “在州西二百五十一里。高二千五百丈,西接松州交川县界。土人谓之崆峒山”。《方舆胜览》 卷70龙州: 崆峒山 “在州西二百五十里,接蕃部。山谷深险。不通行人”。《清一统志 ·龙安府》:崆峒山,“ 《旧志》: 在府西北一百十里,似平凉之崆峒山,故名”。

⑤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南。《隋书·地理志》: 福禄县有崆峒山。《元和志》 卷40福禄县: 崆峒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黄帝西见广成子于崆峒,汉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登崆峒,并为此山也”。

⑥在今甘肃岷县西。《隋书·地理志》: 临洮县有崆峒山。《元和志》 卷39岷州溢乐县 (今岷县):“崆峒山,在县西二十里。”

⑦亦作空桐山、空同山。又名笄头山、幵头山、鸡头山、薄落山。即今宁夏南部、甘肃东南之六盘山。《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正义》 引 《括地志》: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 泾水所出。” 《寰宇记》引 《水经》 云: 崆峒山 “盖大陇山之异名”。而 《明一统志》 卷35平凉府载: 崆峒山 “在府西三十里,上有问道宫”。《府志》 又谓在府西南,疑皆后人所名。


(1)古山名。又作空同山。同,又作桐。《庄子·在宥篇》: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封禅书》:汉武帝“至陇西,西登崆峒”。所在不一,有以下几说:一说在今河南省虞城县东(《左传》哀公二十六年杜注、《续汉书·郡国志》、《庄子》陆德明释文);一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当即今六盘山(《括地志》、《元和郡县志》);一说在今甘肃省岷县西(《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一说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北(《寰宇通志》)。南宋岷州自今岷县移治西和县,故岷县境的崆峒山也移至西和境;一说在今天津市蓟县东北(《明史·地理志》)。(2)今山名。(1)又称空山。在江西省赣州市南。相传晋代高僧神渊在此修行传教。东晋司马彪《郡国志》:“山在郡南,多林木,果实食物,一郡皆资此山。”山上有十大景观:牛眠石、玉屏峰、连云板、宝莲池、千僧锅、盂钵峰、宝盖峰、观音阁、腾云石、古铜佛等。据说古时有一水牛于山下吃草饮水,忽闻山上传来木鱼声、诵经声,缘声寻去,径至山顶,走入寺中,后经僧人点化,竟随僧坐化升天,留下遗骸,化作“牛眠石”。南宋大臣文天祥游山作诗:“一水楼台绕,半空图画开。蜿蜒行薜荔,雀影上莓苔。碧绿人千古,青山酒一樽。晚烟看不尽,待月却归来。”(2)在甘肃省平凉市西。六盘山支脉。南北走向,海拔1800米以上。主峰马鬃山,海拔2038米;其西有香山(翠屏山),海拔2123米,为全山最高峰。山势巍峨,奇峰峭拔,林木茂盛。海拔1900米左右有东、南、西、北、中五处山顶夷平面,称“五台”,合天台、插香台和灵龟台号称“八台”。道教发祥地之一。汉唐以来,佛、道两教在山上广建寺庙道观,清同治初年寺庙多毁于兵燹。尚存唐盘龙石柱、宋经幢、明宝塔、清康熙时建太和宫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南康郡

    西晋太康三年 (282) 置,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县东北)。东晋永和五年 (349) 移治赣县 (今江西赣州市西南),义熙七年 (411) 徙治葛姥城 (今赣州市东北)。晋时辖境相当今江西南康、赣

  • 郊乡县

    南齐置,为义安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后废。

  • 二襄

    南北朝时北魏所置襄州(治所在赭阳县,今河南方城县东)和南襄州(治所在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的合称。 《北齐书·王则传》:东魏天平初,“行荆州事,都督三荆、二襄、南雍六州军事,荆州刺史”。西魏

  • 弋山

    即弋阳山。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汉书·地理志》弋阳县注引应劭曰:“弋山在西北。”

  • 符离桥

    在今安徽宿州市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1宿州: 埇桥在 “州北二十五里。亦名符离桥,今名永济桥,跨汴水上。《舆地记》: 隋氏凿汴以来,徐州南控埇桥,经扼汴路,故其镇尤重”。埇桥在今宿州市。

  • 水窦港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清潭港”条:“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从水窦港登,劫攻东南水门及东北栅,城陷。三十八年,复由水窦港登岸,盘据三沙,官军就围之,贼寻遁去。”

  • 零洞水

    一名零烈水。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寰宇记》 卷167吴川县: 零烈水 “在废 (零绿) 县南三十里。源从廉江流入大海”。《舆地纪胜》 卷116化州:零洞水 “在旧零渌县西三十里。源出零洞山,透入大海”。

  • 丁令

    亦作丁灵、丁零。秦、汉时北方部落。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单于时,“北服浑庾、屈射、丁零”。西汉武帝时,匈奴单于封卫律为丁灵王。《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前100),武出使匈

  • 五霸冈

    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三十四里。《方舆纪要》卷16东明县:五霸冈,“《志》云:春秋时齐晋会盟处也。亦曰霸王冈。相传项羽救邯郸时曾驻此冈”。

  • 海丰 (豐) 红场

    在今广东海丰县红宫旁。清代称东仓埔,是海丰县旧体育场。1927年 12 月 1日在此举行庆祝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建有红台和大门,遂命名红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