嶅山
又名敖山。在今广东龙川县北。《寰宇记》卷159循州: 龙川县有 “嶅山”。《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龙川县: 嶅山在 “县北三十里。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峻耸秀丽,如围屏列戟。高五百余丈,周百余里,其上瀑布悬流,分为三派,注为三龙潭,下流入于嶅湖”。
又名敖山。在今广东龙川县北。《寰宇记》卷159循州: 龙川县有 “嶅山”。《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龙川县: 嶅山在 “县北三十里。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峻耸秀丽,如围屏列戟。高五百余丈,周百余里,其上瀑布悬流,分为三派,注为三龙潭,下流入于嶅湖”。
唐贞元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建,属黎州。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元和志》 卷32黎州汉源县: “铜山城在县西北五十里。” 《资治通鉴》: 唐贞元四年 (788),吐蕃分兵入寇,“五千寇铜山”。即此。在今四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筑,在今新疆昌吉市。三十八年(1773)置昌吉县于此。
①商周至春秋时小国。偃姓。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书序》: “巢伯来朝,芮伯作 《旅巢命》。” 《春秋》: 文公十二年 (前615),“夏,楚人围巢”。又,昭公二十四年 (前609),“冬,吴灭巢”。一
唐武德三年 (620) 置,属思州。治所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据 《元和志》 卷30思王县: “相传云汉时陈丘为牂柯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丘于此,安抚百胜,时人思慕,遂为县
即坤山。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五十八里,东平湖西岸。山上有马跑泉。古山名。即今昆仑山。《史记·赵世家》:“昆(崑)山之玉不出。”
①东汉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所在西都县(今青海西宁市)。辖境相当今青海湟源、乐都两县间湟水流域。十六国南凉太初元年(396)秃发乌孤建都于此。北魏废。②西晋永嘉五年(311)置,治所在西平县(今广西西林
南齐侨置,属始康郡。寄治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西魏废。
1929年置,属宁夏省。治所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巴彦浩特镇) 西北锡林高勒苏木(紫泥湖村)。后废。1929年置,治紫泥湖(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苏木)。原属宁夏省。后裁撤。
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九十里。《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庐江县有上簿山。《清一统志·庐州府》:桐山“又名上箔山,即《隋志》庐江县上簿山也”。
①十六国石赵改中丘郡置,治所在今河北内丘县西十里。北魏省入柏人县。②北魏太平真君二年 (441) 置,属赵兴郡。当在今甘肃宁县、正宁二县境。北周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