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山
在今广东化州市南。《舆地纪胜》 卷116化州: 帽子山“在城南五里。其形如帽”。《方舆纪要》 卷104化州: 帽子山 “在州西南五里。以形似名”。
在今广东化州市南。《舆地纪胜》 卷116化州: 帽子山“在城南五里。其形如帽”。《方舆纪要》 卷104化州: 帽子山 “在州西南五里。以形似名”。
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西通巢湖,东南流至裕溪口入长江。《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裕溪河“在无为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与和州分界。亦濡须水分流也。又名新裕口”。古称濡须水,又称运漕河。在安徽省中东部。是巢湖通
在今江西定南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定南县:鸡脚寨“在县(治今老城镇)东五十里。以形似名。四围峻绝,止一径可上。相近为白云寨”。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北宋开宝八年 (975),吴越王钱俶因黄妃得子而建,故称 “黄妃塔”。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纵火焚塔,仅存塔身。于1924年9月倒塌,出土有木刻 《宝箧印经》 经卷
即今陕西榆林市东南一百三十里碎金驿。南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康定元年(1040),“鄜延都监黄德和将二千人屯保碎金谷”。即此。
在今广东惠州市城东北隅。《舆地纪胜》卷99惠州:东新桥“在郡之东江溪。绍圣三年,道士邓守安治作浮桥,东坡名之曰东新桥。有诗:‘不云二子劳,叹我捎腰犀’。盖二士造桥,予尝助施犀带”。
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书院右。《清一统志·长沙府一》:百泉轩“宋朱子及张栻讲学时所建。元吴澄有《重修百泉轩记》”。
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44浑源州: 浑源川“在州西北十里。源出州西南叹吐峪,分流至州东北汇为大泽,西流至城北五里之神溪,……西北入于桑干河”。
即今台湾省彰化县。原称半线社,为高山族聚居地。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有半线庄之名。康熙末已成半线街。雍正元年(1723)于此设彰化县。即今台湾省彰化县驻地。清康熙五年(1666年),台湾郑经将刘国轩
在今四川巴中市南鼎山镇。《清史稿·周达武传》: 同治元年 (1862),镇压白莲教义军“追奔至巴州鼎山铺,擒 (郭) 刀刀,余党皆降”。即此。
金置,属阳曲县。即今山西太原市北二十八里阳曲镇。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东部。面积39.4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阳曲村,人口 5350。因村位居阳兴河河湾之阳,故名。东汉末曾为阳曲县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