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汊河
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79谷城县:干汊河在“县西南三里。或以为即汛水也。……今故流渐堙。汉江水涨,则干汊河与古洋河相通,水落则干,因名”。
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79谷城县:干汊河在“县西南三里。或以为即汛水也。……今故流渐堙。汉江水涨,则干汊河与古洋河相通,水落则干,因名”。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开州置,治所在开江县 (今四川开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开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开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开州置,治盛山县(今重庆开县)。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开县地。乾
即铜锣关。在今四川重庆市东铜锣峡口北岸。《清史稿·地理志》 江北厅: “东: 铜锣峡关,为水路门户。”
①又作色仁孜宗。即今西藏萨迦县东一百八十余里赛乡。②又作色谿。治所即今西藏曲水县西塞村。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色”。
又作连阿、那安、练营。治所即今西藏日喀则市东南联阿。“练”,藏语意为鼓形畜圈。
即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原西藏地方政府设仁布宗。1960年改设仁布县,驻强钦雪。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仁布县强钦雪。1960年撤销,改置仁布县。
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五里。《方舆纪要》卷76大冶县 “铁山” 条下: “县治西南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 1973年在此发现古矿冶遗址,测定为西周至西汉时铜矿址,面积8平方公里。
即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西南浪沧乡 (公郎)。旧属蒙化县,民国时设县佐。
即今四川巫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巫山县:“巫县隋加‘山’字, 以巫山硖为名。旧治巫子城。”
即今安徽无为县东河坝镇。清光绪 《庐州府志》 卷2 《无为州图》: 东有新河口。
俗呼为官港。即今江苏句容县北六十里下蜀。《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刘展以广陵叛,李峘“悉锐兵守东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流济,袭下蜀”。胡三省注:“升州东北九十里至句容县,有下蜀戍,在句容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