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城县

平城县

①秦置,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八里古城村。东汉末移治今山西代县东北七里下平城村,属新兴郡。西晋属雁门郡。十六国时还治今大同市东北古城村。北魏道武帝在此建都,延和元年(432)改为万年县,太和十七年(493)改为平城县,为代郡治。孝昌二年(526)废。

②东魏天平二年(535)置,属代郡。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北齐废。

③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辽州。治所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八十里仪城村。大业初属太原郡。唐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元祐元年(1086)复置。金贞元二年(1154)废。


古县名。(1)秦置,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韩王信与匈奴谋反,高祖自往击之,“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反罢去”,即此。秦、汉属雁门郡,西汉又为郡东部都尉治。东汉末移治今代县东北,属新兴郡。西晋建兴元年(313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治故平城为南都”(《资治通鉴》)。北魏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迁都于此,又为司州、代郡治。延和元年(432年)至太和十七年(493年)曾改名万年县。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恒州及代郡治。孝昌二年(526年),被六镇军攻破,州、郡、县并废。(2)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仪城。属辽州,大业初属太原郡。唐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并入辽山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金贞元二年(1154年)并入辽山县为镇。


猜你喜欢

  • 定川溪

    即今四川筠连县西北筠连河。《方舆纪要》卷70筠连县: 定川溪 “在县治西北。乱流自山而下,汇积成溪,其下流入石门江,注于大江”。

  • 三堆县

    西晋永嘉末置,治所即今山西静乐县城。北魏属永安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入平寇县。古县名。西晋永嘉年间置,治今山西省静乐县。属新兴郡。北魏初属永安郡,后废。《魏书·地形志》永安郡平寇县:“(太平)真

  • 不耑罕山

    亦作不儿罕山。即今蒙古国东北之肯特山。《方舆纪要》卷45:不耑罕山“亦在漠外。斡难河源出于此”。

  • 临乡

    在今湖南常德市西南七十里古城山上。即沅南故城。《后汉书·马援传》: 援征五溪蛮,“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水经·沅水注》:“ (沅南) 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

  • 平禾水

    在今湖南宜章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2宜章县“武水”条下:平禾水,“《志》云,平禾水出县西北戴家源,经十二渡至石门,出为瀑布,下流经冷水湾,至县东合章水”。

  • 金匮县

    清雍正二年 (1724) 析无锡县置,属常州府。治所即今江苏无锡市,与无锡县同城而治。以城内金匮山为名。1912年并入无锡县。古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无锡县东部置,与无锡县同城而治(今江苏

  • 赤光县

    1934年8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延川县西部析置,治永平镇(今陕西延川县西北永坪镇)。1935年1月改名延川县。旧县名。陕甘苏区设。1935年初由陕西省延川县西部析置,治今延川县永坪镇。寻即仍并入延川县。

  • 临沇县

    南齐改临允县置,属新宁郡。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南七十里。南朝梁、陈间废。古县名。南朝齐时改临允县置,治今广东省新兴县南。属新宁郡。南朝梁时废。

  • 赤县神州

    中国之别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齐人邹衍创“大九州”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 彤撒城

    北宋置,属河州。当在今甘肃临夏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