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陵县

平陵县

①西汉昭帝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十五里。三国魏改名始平县。

②西晋永兴元年(304)分永世县置,属义兴郡。治所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溧阳县:平陵城“城南五里有平陵山,因名”。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废。

③西晋改东平陵县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平陵城。北周废。

④隋义宁二年(618)置,属均州。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大业初属武当郡。唐武德七年(624)废。

⑤唐武德元年(618)分栎阳县置,属雍州。治所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粟邑庙。二年(619)改名粟邑县。

⑥唐武德二年(619)置,为潭州治。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故平陵县西北十五里。贞观元年(627)废潭州,县属齐州。十七年(643)改名全节县。


古县名。(1)春秋晋置,治今山西省交城县西南大陵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即此。(2)西汉五陵县之一。汉昭帝筑陵置县,治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属右扶风。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改名始平县。(3)西晋永嘉后改东平陵县置,治今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西。属济南郡。北齐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为谭州治。贞观元年(627年)废谭州,县属齐州。十七年改全节县。(4)东晋置,治今江苏省溧阳市西北平陵山西。属丹阳郡。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废。(5)隋义宁二年(618年)置,治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属武当郡。唐武德初属均州。七年(624年)废。


猜你喜欢

  • 红庙儿

    一名红庙子。即新疆乌鲁木齐之俗称。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迪化州“即乌鲁木奇,俗呼为红庙儿,以僧寺居红山嘴之上,红泥垩壁故也”。又《西域释地》:“红山(乌鲁木奇)城东南三里。山色皆赤,上建玉皇庙,以赤

  • 三要山

    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一百里。《水经·洛水注》:要水“南出三要山”。《清一统志·商州》引《雒南县志》:“其地南出青草河,可通武关,东出即卢氏通衢,北望阌乡、灵宝, 皆有捷径,因名三要。”

  • 咸阳县

    ①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 置,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镇一带。西汉高帝元年 (前206) 改名新城县。元鼎三年 (前 114) 又改渭城县,东汉省。隋初复置,属雍州。治所在今咸阳市东十三里。后废

  • 孙耿镇

    即今山东临邑县治。北宋建隆三年(962)临邑县迁治于此。(1)古镇名。即今山东省临邑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移临邑县于此。(2)今镇名。在山东省济阳县西南部。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4.95万。镇

  • 泗阳县

    ①西汉置,属泗水国。治所在今江苏淮阴市西旧黄河南。东汉废。②1914年改桃源县置,属江苏淮扬道。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1年迁治众兴镇 (今泗阳县)。(1)古县名

  • 四峨山

    又名花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花山“即铧山,在县西北十里。产茶。《峨眉山志》:即四峨山,其形棱瓣如花,因名”。

  • 飞虹桥

    一名鲁班桥。在今山西襄汾县西。《清一统志·平阳府一》:飞虹桥“在襄陵县西南三十里。明邢雷记:先是人皆病涉,里人侯思政建桥于故元之丙辰。悬崖巧构,栋宇凌空。正统庚申重葺,迄六十年,宏治已未春新之。《通志

  • 保山

    在今辽宁铁岭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37铁岭卫: 保山在 “卫西北三十里,辽河西岸”。

  • 贺头甸

    即闰盐县。在今四川盐源县。《元史·地理志》闰盐: “夷名为贺头甸,以县境有盐井故名。”

  • 悉诺罗驿

    在今青海格尔木市西南唐古拉山乡 (沱沱河) 附近 ( 一说在今杂多县西北当曲以北加力曲一带)。为唐代鄯城县(今青海西宁市)至吐蕃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 交通要道之 一。《新唐书·地理志》鄯城县: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