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都镇
亦作刊都、看都。即今江西南丰县东南康都。《元丰九域志》 卷6建昌军: 南丰县有 “看都”银场。明尝置巡司于此。
亦作刊都、看都。即今江西南丰县东南康都。《元丰九域志》 卷6建昌军: 南丰县有 “看都”银场。明尝置巡司于此。
金置,属三原县。即今陕西三原县治。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移三原县治此。(1)在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中部。面积49.5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龙桥,人口300。明代成圩。原名干桥市,因圩北
在今云南宣威市西北,牛栏江东岸。唐代称竹子岭。唐樊绰《蛮书》卷1:“过鲁望第七程至竹子岭。岭东有暴蛮部落,岭西有卢鹿蛮部落。第六程至生蛮磨弥殿部落。此等部落, 皆东爨乌蛮也。”
即武周山。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云冈石窟所在地。《魏书·高祖纪》: 太和四年 (480),八月“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武州山在 “府西二十里”。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即
俗称新堡子。明嘉靖九年(1530)筑,属宁夏中卫。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南新堡乡。
南朝梁天监八年 (509) 置,为双头州。治所在北巴西郡 (今四川阆中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苍溪、南部、西充等市县地。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为隆州。
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一带。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打板国东连大阇婆,号戎牙路(注:或作重迦卢)。”
在今福建泰宁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泰宁县:大杉岭在“县西北二十里,路通江西建昌府。多产杉木。吴越时遣兵屯戍于此”。(1)古山名。在今福建省泰宁县西北。《读史方舆纪要》邵武府泰宁县:大杉岭在“
即许国。西周初封置,在今河南许昌市东。
指今湖北枝江县南百里洲南之松滋河。《寰宇记》卷146枝江县:百里洲“洲首派别南为外江,北为内江”。东流至今枝江县东南百里洲尾又合为一江。(1)古水名。又称外水(《水经注·江水》)。指今四川省彭山县以下
即今江苏仪征市东南十里十二圩镇。清同治十二年(1873)扬子淮盐总栈自瓜洲移此,为淮盐转运总枢纽,渐成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