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建昌县

建昌县

①东汉永元十六年 (104) 分海昏县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奉新县西一百四十里,潦河南。以其户口昌盛,因以为名。南朝宋元嘉二年(425) 移治废海昏城 (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陈属豫宁郡。隋属豫章郡。唐武德五年 (622) 为南昌州治,八年 (625) 后属洪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 改隶南康军。元元贞元年 (1295) 升为建昌州。明初复为县,属南康府。1914年改名永修县。

②南朝宋元嘉十年 (433) 置,属宋兴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北。齐属安兴郡。北周废。

③南齐置,属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境。后废。

④南朝梁改辰阳县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北。陈复名辰阳县。

⑤西魏置,为芦北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名长松县。

⑥北周避文帝宇文泰讳改泰昌县置,属建平郡。治所即今四川巫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昌镇。不久改为大昌县。

⑦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顺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东南一带。贞观元年 (627) 废。

⑧金天辅七年 (1123) 改昌州置,属桓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淖尔旁。明昌七年(1196) 改为宝山县,属昌州。元初废。

⑨在今四川西昌市。《元史·文宗纪》: 至顺元年 (1330) 六月,“罗罗斯土官撒加伯合乌蒙蛮兵万人攻建昌县”。即此。县当为路之讹。

⑩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改塔子沟厅置,属直隶承德府。治所在塔子沟 (今辽宁凌源市)。光绪三十年 (1904) 改属朝阳府。1914年1月因与江西建昌县重名,改为塔沟县,8月改名凌源县。1931年析置凌南县。1937年将凌南、凌源二县合并为建昌县。1940年废。1945年抗日战争战胜利后复分为二县。1949年复改凌南县为建昌县。1955年划归辽宁省。


(1)古旧县名。东汉永元十六年(104年)分海昏县置,治今江西省奉新县西。属豫章郡。“以其户口昌盛,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移治今永修县西北艾城。唐属洪州。两宋属南康军。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建昌州。明洪武初降为县,属南康府。清因之。1914年改名永修县。(2)在辽宁省西南部,西南邻河北省。属葫芦岛市。面积 3160 平方千米。人口60.6万。辖7镇、21乡。县人民政府驻建昌镇。西汉置广成县(即今县),属右北平郡。东汉废。十六国后燕置广都县(即今县),属北平郡。北魏属建德郡。北齐废。明为蒙古牧地。清乾隆三年(1738年)属承德府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降塔子沟厅为建昌县(今凌源市)。“建昌”一名是取建德、昌黎两郡字头而来的。1914年改称凌源县。1931年析凌源县、朝阳县部分地区成立凌南设治局,治所在今建昌镇,为今县境设治之始。1933年改为凌南县,境内蒙古族为喀喇沁左旗统治。1937年蚨南、凌源两县合并,仍称建昌县(治今建昌镇)。1940年撤销建昌县,并入喀喇沁左旗,原旗公署由南公营子迁至建昌镇,实行蒙汉统一治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建昌县民主政府,属热东专署。1946年国民党统治成立凌南县,同年解放。1947年成立建东县民主政府。1948年建东县并入建昌县,属热河省。1955年属锦州专员公署,1958年属朝阳市。1964年属朝阳专员公署,1984年属朝阳市,1989年属锦西市,1994年属葫芦岛市。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有大凌河(南源)、六股河、黑水河、青龙河、豪桑河、小凌河。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农产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豆等。白梨著名。矿产有煤、铅、锌、金等。有采矿、机械、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有魏塔铁路和306国道、朝青公路。


猜你喜欢

  • 茂明安部

    一作毛明安。清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部之一。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十六世孙车根始号所部曰茂明安,原居呼伦贝尔,天聪七年 (1633) 率部归附后金; 子僧格,清康熙三年 (1664) 授札萨克,建一旗。初附牧扎

  • 那河

    又作难河。即今黑龙省之嫩江及嫩江流注之松花江。《旧唐书·室韦传》:望建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东流注于海”。即“难水”。

  • 土桥溪

    在今湖南泸溪县南。《方舆纪要》卷81卢溪县:“土桥溪在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浦溪。”

  • 海河

    ①古泒河尾。由今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于天津市附近汇合而成,东南流至大沽口入渤海。干流长69公里。海河之名原为民间的称呼,首见于明代徐光启 《壅娄规则》: “天津海河上人云: 灰上田惹

  • 洛思山

    即今浙江萧山市东二十八里洛思峰。宋《嘉泰会稽志》 卷9引 《舆地志》: “永兴县洛思山,先是洛下人随朱隽来会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北顾而叹。或云隽遭母丧,止葬此山,请洛下图墓师相地。师去乡既久,目极千

  • 上元县

    唐上元二年(761)改江宁县置,属润州。治所即今江苏南京市。以年号为名。光启三年(887)为升州治。五代吴天祐十四年(917)又分上元县地置江宁县。自此与江宁县同城而治,同为升州治。武义二年(920)

  • 泉州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丰州置,治所在原丰县 (后改名闽县,即今福建福州市)。大业初改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623) 复为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其后分置建、漳、汀、武荣

  • 下店镇

    清置,属同安县。即今福建厦门市西北三十六里城内。

  • 阿阴县

    唐置,属羁縻扶德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后废。

  • 朱口寨

    南宋绍兴五年(1135)置,属泰宁县。即今福建泰宁县东北朱口镇。元置有巡司,寻废。清初为朱口墟。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置,即今福建省泰宁县东北朱口。元于此置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