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建阳县

建阳县

①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来安县南水口镇东。东汉废。

②西晋太康中改建平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寰宇记》 卷101建州建阳县: “因(武夷) 山之阳为名。” 隋开皇十年 (590) 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八年废。垂拱四年(688) 又置,属建州。移治大潭城 (今建阳市)。天宝元年 (742) 属建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属建州。南宋属建宁府,景定元年 (1260) 改为嘉禾县。元复改建阳县,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1913年属福建北路道。1914年属建安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94年改设建阳市。唐时多书肆,宋、元、明刻书业极盛,世称 “建本”,皆聚于麻沙、崇化两坊,号称 “图书之府” ( 《方舆胜览》)。宋时所产建窑 (黑窑瓷) 制作茶器,号称极品,进贡内廷,远销日本。

③1941年析阜宁、盐城二县地置,治所在建阳镇 (今江苏建湖县西建阳镇)。1947年移治今建湖县(湖垛镇)。1951年因与福建建阳县重名,改为建湖县。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安徽省来安县东南。属九江郡。东汉废。(2)古旧县名。西晋太康中改建平县置,治今福建省建阳市东北。《太平寰宇记》建州建阳县:“因(武夷)山之阳为名。”属建安郡。隋初移大潭城,即今治。开皇十年(590年)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八年废。垂拱四年(688年)又置,属建州。天宝、至德间属建安郡。南宋属建宁府。景定元年(1260年)改为嘉禾县。元复改建阳县,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唐时多书肆,宋、元、明刻书业极盛,世称“建本”,皆聚于麻沙、崇化两坊,号称“图书之府”(《方舆胜览》)。宋时所产建窑(黑窑瓷)制作茶器,称极品,进贡内廷,远销日本。1994年撤销,改设建阳市。(3)旧县名。盐阜抗日根据地及苏皖边解放区设。1941年由江苏省盐城、阜宁两县析置,治今建湖县建阳镇。1945年9月迁湖垛镇(今建湖县治建湖镇)。1951年因与福建省建阳县重名,改名建湖县。


猜你喜欢

  • 邛来镇

    唐置,属荣经县。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元和志》卷32荣经县:“邛来镇在县西南八十七里。”

  • 南丹阳郡

    南朝梁末置,治所在采石镇 (今安徽马鞍市西南)。陈天嘉五年 (564) 废。

  • 六城

    在今安徽舒城县东南。《寰宇记》卷126舒城县:“六城在县东南六十里。按《春秋·文公五年》:‘楚人灭六’。杜预云:六,皋陶之后也,今庐江六县,即淮南王黥布所都之邑也。”

  • 神水阁

    亦名圣水阁、玉液泉。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纯阳殿与中峰寺之间。清道光 《峨眉山志》 卷3: 圣水阁 “在大峨石后,高僧化机隐此。明巡抚安庆吴用先筑此居之”。明称神水庙,以阁前玉液泉而名。清改今名。

  • 牙头寨

    元置,在今河北赤城县北。《明史·华云龙传》:洪武初,“行边至云州,袭元平帝僧家奴营于牙头,突入其帐,擒之,尽俘其众”。

  • 三层堡

    明成化四年(1468)置,属泸州卫。在今四川纳溪县南。《方舆纪要》卷72泸州卫“江门堡”条内:“三层堡在卫西北百六十里。……分拨卫兵戍守。”后废。

  • 三公山

    ①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隋书·地理志》:庐江县有三公山。《寰宇记》卷126庐江县:三公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山有三峰,相去一里。俗传头皆东靡,似有顾瞻江东宣城郡界。有九子峰,俗云是三公子。天宝六载改

  • 县市镇

    即今安徽繁昌县西北长江边之新港镇。《方舆纪要》卷27繁昌县:县市镇“在县西四十里,稍北即旧县治也。《志》云:旧县治后山绝顶,上有缥缈台,下临大江,与濡须津相对。宋熙宁中易名曰表里江上台”。

  • 曲木城

    即曲沭城。在今江苏新沂市西。《梁书·武帝下》:普通五年(524)十月,裴邃等“攻魏建陵城,破之。辛已,又破曲木”。又作曲沐城。在今江苏省新沂市东南。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裴邃等攻魏,破曲木,即此。

  • 堆噶尔宗

    即噶大克。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东南噶尔雅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