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忻口

忻口

在今山西忻州市北四十五里忻口村,两山相夹,滹沱河流经其间。《资治通鉴》:隋大业十一年(615),突厥围雁门后,“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围遂解。《方舆纪要》卷40忻州引《土地记》:“汉高出平城之围,还师至此,六军忻然,因名。”


(1)关名。在山西省忻州市北部。海拔800米。两山夹峙,滹沱河流淌其中。自古为晋阳门户,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相传因汉高祖刘邦领兵自平城突围至此,六军忻然,故名。隋至北宋时期为太原和代州、朔州之间南北交通要冲。《资治通鉴》: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北巡,突厥始毕可汗围帝于雁门,“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月甲辰,突厥解围而去”;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符彦卿征北汉,契丹数千骑屯忻、代之间,为北汉之援,“遣符彦卿等将步骑万余击之,彦卿入忻州,契丹退保忻口”。皆此。北同蒲铁路、京原铁路及公路、大运公路均经此,并设忻口站。(2)村名。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北部。属高城乡。人口 2500。一说因忻水从村山口流过得名;一说因汉高祖刘邦领兵作战,自平城(今大同)脱围至此,“六军忻然”,故名。产玉米、高粱、瓜果为主。古为“忻州八镇”之一。为抗日战争中“忻口战役”发生地。同蒲铁路、108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亦佐县

    元代于夜苴部置,属罗雄州。治所在今云南富源县东南八十六里亦佐。明永乐初改属曲靖府。《明一统志》卷87曲清府亦佐县:“号夜苴部,后讹为亦佐。”清康熙八年(1669)废入罗平州。古县名。元初置,治今云南省

  • 禺邗

    即吴国。又作句吴、工吴。周太王子太伯、仲雍所建。初都蕃离 (一作梅里,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后迁都吴 (今江苏苏州市)。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 夏浦涧

    在今安徽泾县西。《清一统志·宁国府》:夏浦涧 “在泾县西。源出青阳县界,东流经蓝山,至落星潭入赏溪”。

  • 洭水

    又名湟水、洸水。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南连江。《汉书·地理志》 桂阳郡含洭县注: “应劭曰:“洭水所出,东北入沅。” 《水经·洭水注》: “洭水又径阳山县南……洭水又径含洭县西……洭水出 (洭浦) 关右合溱

  • 芳村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花地之东。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番禺县图:府西南有芳村。

  • 巴雾堡

    即今四川巫山县北双龙镇。清光绪《巫山县志》卷2:巴雾堡在“县东北六十里”。

  • 周村

    ①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原属长山县。清嘉庆《长山县志》 卷13载,康熙四十九年长山知县金鉽《周村义集记》 称: “长邑南十八里为周村大镇,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 光绪三十年 (1904)与历城同

  • 桂花园镇

    即今四川遂宁市西北桂花镇。清光绪《遂宁县志》 卷1: 桂花场 “在县北五十里”。

  • 鸿胪井

    在今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黄金山北麓。系唐开元二年 (714) 鸿胪卿崔忻奉敕赴靺鞨封大祚荣为左骁骑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归程所凿,故以鸿胪井名之。明 《辽东志》 卷1: 鸿胪井二 “在金州旅顺口黄山之

  • 临嶂山

    一名城头山。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东,汉水南岸。《元和志》 卷27沔州: “晋于今州西临嶂山下置沌阳县,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焉。” 南宋绍兴四年 (1134) 岳飞曾驻军于此。咸淳中,德安府亦曾迁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