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成都府置,为四川行中书省治。治所在成都、华阳二县(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以南, 内江、井研以北,简阳、德阳以西,都江堰市以东地区。明初复改为成都府。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为路。治成都、华阳两县(今四川成都市)。属陕西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四川行省治所。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南,安县、德阳、金堂、简阳、资中等县市以西,内江、井研等市县以北,仁寿、新津、崇州、都江堰等县市以东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成都府置,为四川行中书省治。治所在成都、华阳二县(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以南, 内江、井研以北,简阳、德阳以西,都江堰市以东地区。明初复改为成都府。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为路。治成都、华阳两县(今四川成都市)。属陕西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四川行省治所。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南,安县、德阳、金堂、简阳、资中等县市以西,内江、井研等市县以北,仁寿、新津、崇州、都江堰等县市以东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府。
即今山东乳山市西乳山河。清光绪《山东通志》卷33: “乳山河在(海阳) 县东五十里。” 上源曰玉林河,发源于牟平县南分水岭,西南流会夏村河,至乳山口入海。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明一统志》卷67成都府:成都中卫“在府治西南七里”。清初废。明洪武中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清初废。
一名葱岭南河。源出今新疆叶城县东南喀喇昆仑山北麓。为塔里木河主源。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8:叶尔羌谔斯腾“在叶尔羌城北五十里。源出西南葱岭中,屈曲出山,东北流分为二道,过叶尔羌城南,名哈喇乌苏。又东行
在今甘肃徽县南小河厂。《方舆纪要》卷59徽州:“《旧志》云:小河关,昔时秦蜀咽喉也。其下有泥阳水,流入嘉陵江。”
①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源出方山,北入长江。宋 《景定建康志》 卷19: 直渎 “去城三十五里。阔五丈,深二丈。西至霸埂东北,接竹筱港流入大江。旁有直渎山、直渎洞,吴后主所开,渎道直,故名曰直渎”。《晋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平阳县改名,属南康郡。治所在今江西兴国县南。隋开皇中废。古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平阳县改名,治今江西省兴国县南。属南康郡。隋开皇中废。
元置,在今江西永修县东北吴城镇。地当赣江入鄱阳湖之口。
明洪武八年(1375)置,属西宁卫,为羁縻卫。治所在帖儿谷(今青海茫崖行政委员会驻地花土沟镇西南朵斯乡一带)。旋废。永乐四年(1406)复置,嘉靖初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以撒里畏兀儿地置,约在今
其上游即猪龙河的上游大沙河,下游即天津海河。《水经注》 称之为泒河尾。《说文》: “泒水,出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 即此。《寰宇记》 卷62安喜县: “ 《水经注》 云: 泒水历天井泽,南水流所
北周大象元年 (579) 置,属齐安郡。治所在今湖北黄陂县北三里。隋属永安郡。唐属黄州。南宋端平三年 (1236) 寄治青山矶 (今湖北武汉市青山区北)。元还旧治,后徙治于今黄陂县,属黄州路。明属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