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

一名仍仲宁翁结巴寺。在今西藏日喀则市南尼色日山下。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根敦珠巴主持兴建。班禅四世以后为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扎什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山寺”。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尼色日山下。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达赖一世根敦主兴建。是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依山傍水,层楼高耸,金顶碧瓦,巍峨庄严。周围筑有城垣,方圆约2千米。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四大寺。全寺分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4个扎仓(经学院)。内有殿堂数十处,佛殿内供奉的强巴(弥勒)佛像,高达26.7米,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镀金铜佛。殿堂四周,壁画生动,风格迥异。另有历代班禅灵塔,塔身包裹银皮,镶嵌各色宝石。1993年建成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其中金质灵塔高11.52米,塔身包金镶缀宝石,用金400多千克。寺内收藏的佛像、唐卡(卷轴佛画)、刺绣以及各种精美贵重的珍玩、供器、瓷器等亦极丰富。文物中还有明清两代皇帝颁发的大量金玉印章、封诰敕书以及镌有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徒印”印章,为研究西藏古代文化和藏汉关系史的重要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什伦布寺十世班禅灵塔殿


猜你喜欢

  • 天井堰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水经·浊漳水注》:“魏武王又堨漳水, 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即此。

  • 小河子村

    即今河北沽源县南三十里小河子乡。民国《察哈尔通志》卷13:沽源县第一区有小河子村。1925—1948年为沽源县治。

  • 东睦州

    唐武德七年(624)改睦州置,治所在雉山县(今浙江淳安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辖境相当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等市县地。八年(625)废。唐武德七年(624年)改睦州置,治雉山县(今浙江淳安县西)。辖境约

  • 甲县

    ①西魏置,属淯阳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境。北周废入黄土县。②即上甲县。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夹河镇。《隋书·地理志》 西城郡黄土县:“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即“上甲县(1)”。

  • 涂家埠镇

    即今江西永修县治 (涂家埠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4: 建昌县东南有涂家埠。1948年永修县自艾城迁驻于此。

  • 赤岸

    ①即赤崖。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云与邓芝“失利于箕谷”。裴注引《云别传》谓“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 岐亭桥

    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七十里岐亭镇。《清一统志·黄州府二》:岐亭桥“相传苏轼与陈慥曾游此。相近有苏步桥,亦为苏、陈游处”。

  • 拈佐阿革寨

    亦作班佑阿革寨。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南燕云乡南俄盖村。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 置拈佐阿革寨土百户。

  • 宜山

    ①在今浙江临海市西。《方舆纪要》 卷92台州府: 宜山在 “府西六十里。其巅平衍,良畴可千顷,潭瀑沾溉,旱不能灾”。②在今广西宜州市北一里。《元丰九域志》 卷9:宜州龙水县有宜山。《方舆纪要》 卷10

  • 公刘墓

    在今陕西彬县东八十里上陵村东,居泾河北岸山谷间。冢高约50米,长约1500米。《史记·周本纪》载: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十代祖先。“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 自漆、沮度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