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舆县
北魏太和元年(477)置,属高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苑县东北御城。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中改樊舆县置,治今河北省清苑县东南。属高阳郡。北齐废入水宁县。
北魏太和元年(477)置,属高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苑县东北御城。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中改樊舆县置,治今河北省清苑县东南。属高阳郡。北齐废入水宁县。
在今湖北武昌县东。《舆地纪胜》卷66郢州:大观山“在江夏东南五十里。《方舆记》云:其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高峰峥嵘,是以游观”。《方舆纪要》卷76江夏县:大观山“其土石赤色如金,亦名金华山”。
明置,属夹江县。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八里千佛岩附近。《清一统志·嘉定府二》: 铁石关“在夹江县西千佛岩侧,孔道也,下临江潭。一径中通,曲折上下,险出天成。明末置关于此”。今铁石关遗址尚存。
隋大业五年(609)置,治所在且末城(今新疆且末县城西南)。隋末废。隋大业五年(609年)置,治且末城(今新疆且末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迪尔河以东、若羌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隋末废。
又作塘栖。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北塘栖镇。清乾隆 《杭州府志》 卷6: “曰唐栖者,故老相传有唐人栖止于此,故名。” 光绪 《唐栖志》 卷1: “唐栖以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得少休;自嘉、秀
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清属平泉州,有州判驻此。
西周、春秋时小国。偃姓。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城池乡。《春秋》: 僖公三年 (前657),“徐人取舒”。杜注: “舒国,今庐江舒县。” 后灭于楚。西汉置舒县。古国名。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省庐
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五十里离墨山。《寰宇记》 卷92引 《舆地志》 云: 国山 “本名离里山。山有九峰相连,一名升山。吴五凤二年,其山有大石自立,高九尺三寸,大十三围三寸。归命侯又遣司空董朝、太常周处至
战国楚地。 在今广西全州市东北。 因位于湘水上游支流洮水之阳得名。 《鄂君启节》 铭文: “上江, 内入湘, 庚, 庚阳
1913年改下江厅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以在榕江下游而得名。1923年直属贵州省。1958年撤销,并入榕江县。旧县名。1913年由下江厅改置,治下江(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1
五代前蜀永平元年 (911) 改什邡县置,属汉州。治所在今四川什邡县。宋复改什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