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江苏泰兴市东北隅。五代南唐升元二年 (938) 于此置泰兴县。北宋乾德二年 (964) 徙治柴墟镇 (今泰兴市西北口岸镇)。南宋绍兴十四年(1126) 徙治延令村 (今泰兴市)。
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改迷易千户所置巡检司,属会理州。治所在今四川米易县南撒莲。1951年改设迷易县。1952年改为米易县。
亦黄龙府都部署司简称。辽置,治所在黄龙府 (今吉林农安县)。后废。
又称夏口、沔口、鲁口。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水入长江之口。隋开皇九年(589年)伐陈,杨俊督诸军屯此。唐刘长卿有“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诗句。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西。《方舆纪要》卷11蓟州:五里镇“在州西五里,因名。宣德三年驾至五里镇,遂前行至石门驿是也”。②清置,属宜君县。即今陕西宜君县东五十里五里镇。(1)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部。面积53
即硕般多。今西藏洛隆县西硕般多。1960年并入洛隆县。又称硕般多宗。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洛隆县西硕督。1960年与洛隆宗合并,改置洛隆县。
在今广东雷州市西。《舆地纪胜》 卷118雷州: 博袍山 “在海康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104雷州府海康县: 博袍山 “高五十丈,岩穴甚盛”。《清一统志 ·雷州府》: 博袍山,“ 《旧志》: 在
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二十里洛口。为泺水入古济水 (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 之口。《水经·济水注》: 泺水 “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筑堰以分其流,故亦名堰头镇。又曰下泺镇。明置堰头镇巡司。
①北宋置,属崇德县。即今浙江桐乡市西北二十六里乌镇。《方舆纪要》 卷91桐乡县:青墩镇,“古有青墩,唐置镇遏使于此,与湖州之乌镇止隔一水”。1949年后与乌镇合并,定名乌镇。②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
一名紫泥泉。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七十里。《清一统志· 喀喇沙尔》: 哈喇噶阿瞒“在喀喇沙尔城西南九十里,硕尔楚克南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