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山
①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7岳州府临湘县: 望城山在 “县 (治今陆城镇) 南三十五里。下有泉,溉田千顷。山高峻,登之可望郡城”。
②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121清平县: 望城山在 “县 (今炉山镇) 东二十五里”。
①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7岳州府临湘县: 望城山在 “县 (治今陆城镇) 南三十五里。下有泉,溉田千顷。山高峻,登之可望郡城”。
②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121清平县: 望城山在 “县 (今炉山镇) 东二十五里”。
清置,属清江县。在今江苏淮阴县北,滨临盐河。清雍正间于清口两岸筑东、西二坝,此即西坝所在地,为淮北盐业萃集之所。东海之盐, 自盐河入运必于此登陆。其东即为东坝。在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西部。面积62平方
唐置羁縻州,属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后废。
唐贞观五年(631)生羌归化置羁縻州,属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或黑水、红原县境。北宋移于今茂县境。后废。
在今新疆新和县以西地区。《新唐书·地理志》: “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
①北周置,属翼州。治所在龙求县 (今四川茂县西北六十六里岷江东岸两河口)。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中部地区。隋开皇三年 (583) 废。②北周建德三年 (574) 置,为施州治。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隋开皇初
梵文意为吉祥胜利。宋、元载籍称为三佛齐。为7世纪至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国。都城即今巨港。最盛时势力达西爪哇、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南部,为印度文化7世纪时之主要根据地,亦是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
唐武德三年(620)置,治所在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八年(625)废。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辖境约当今甘肃省甘谷县一带。八年废,县属秦州。
在今贵州西南部,南盘江支流。《清一统志·兴义府》:马别河“其水自普安县楼下河流入境,南注广西西隆州巴皓河”。
①南朝梁天监中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衡山县东。隋开皇三年 (583) 属衡州,大业三年 (607) 属衡山郡。唐天宝八年 (749) 改为衡山县。②唐天宝八年 (749) 改衡山县置,属衡阳郡。治
北宋元丰四年 (1081) 改西使城置,属通远军 (后升巩州)。治所在今甘肃定西县南二十七里。金升为定西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改汝遮堡置,在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南。属巩州。金升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