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道长官司
明洪武六年(1373)置,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大渡河东岸岔道。《明史·四川土司传》:正统三年(1438),“岩州长官司让达作乱,侵杂道诸边,杂道长官安白诉于朝。帝命四川三司往谕之,皆归服”。即此。清康熙四十年(1701)废。
明洪武六年(1373)置,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大渡河东岸岔道。《明史·四川土司传》:正统三年(1438),“岩州长官司让达作乱,侵杂道诸边,杂道长官安白诉于朝。帝命四川三司往谕之,皆归服”。即此。清康熙四十年(1701)废。
又作打鼓。即今台湾高雄市。最早见于明陈第《东番记》。清郁永河《稗海纪游》作“打狗仔港”。本平埔族打狗社的音译。日本占领期间因“打狗”谐音与日文“高雄”同,故改名高雄。1924年设高雄市。1945年抗日
即御儿。一名就李。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越绝书》 卷8: “女阳亭者,句践入官于吴,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于李乡; 句践胜吴,更名李乡,更就李为语儿乡。”又作御儿(《国语·越语》)。春秋越地
五代闽龙启元年 (后唐长兴四年,933)改侯官县置,为长乐府治。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永和元年 (后唐清泰二年,935) 复为侯官县。古县名。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王闽改侯官县置,治今福建省福州市,
北宋庆历元年(1041)置,属火山军。在今山西河曲县北。
一名紫金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四十里。《魏书·献文六王传》: “后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即此。县西三十里尧山,唐亦曾改名铜鞮山。又称紫金山。在山西省沁县西南。即晋代铜鞮邑所在地。北魏彭城王勰从孝文
亦作小朱山。在今山东胶南市东北。元于钦《齐乘》卷1:大朱山“旁有小朱山,错水所出”。
即今甘肃武山县西山丹河。《水经·渭水注》: 武城川水 “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两源合注,东北流径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东北注渭水”。
1913年降呼兰府置,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以呼兰河而得名。《满洲源流考》 卷18: “呼兰,满州语烟洞也。” 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旧县名。1913年改呼兰府置,治今黑龙江省哈
即永阳县。在今湖北广水市。《宋书·州郡志》 讹作水阳县。
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北九头山。《辽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有七金山。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2引《元一统志》:七金山“在大宁县北十五里。东西长十里,南北广五里。山有七峰,因名。辽时尝建三学寺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