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枋口堰

枋口堰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三十里五龙口镇附近。秦时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三国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修,垒石结以为门,溉田甚众。《新唐书·地理志》 孟州济源县: “有枋口堰,大和五年,节度使温造浚古渠,溉济源、河内、温、武陟田五千顷。”


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五龙口,为沁水上堰水工程。相传秦时所筑,以枋木为门,故名。魏文帝时,河内典农司马孚重修,垒方石为门。唐、元亦曾修治,引沁水溉河内、济源、温县、武陟等县农田。


猜你喜欢

  • 北团寨

    即今福建连城县北北团。宋置北团寨巡司于此,后毁于兵。

  • 博野县

    北魏景明元年 (500) 改博陆县置,属高阳郡。以地居博水之野得名。治所即今河北蠡县。隋属河间郡。唐属深州。五代周属定州。北宋雍熙四年(987) 为宁边军治,景德元年 (1004) 为永宁军治。金为蠡

  • 又作穷谷。春秋楚地。在今安徽霍邱县南沣河侧。《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前515),楚左司马沈尹戌率师“与吴师遇于穷”。宋元人注:穷水(今南沣河)出安丰县穷谷,即楚与吴师遇处。古邑名。春秋楚邑。在今安徽省

  • 烟墩墟

    即今广西灵山县西北七十里烟墩镇。清同治 《广东图说》: 灵山县西北有烟墩墟。

  • 士雅山

    即大木山。在今河南信阳市南。《魏书·中山王英传》:北魏正始元年(504),元英围义阳,梁将曹景宗等率军来援,“英又于士雅山结垒,与景宗相抗”。《方舆纪要》卷50信阳州:士雅山“在州南七里。本名大木山。

  • 沈家集

    即今湖北荆门市东南沈集镇。清嘉庆《荆门直隶州》卷7《集镇》:东南,“沈家集,六十里”。

  • 交津口

    在今河北武强县南。《水经·浊漳水注》:漳水“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 《北史·广阳王深传》:北魏

  • 武阳亭

    在今江西波阳县东。《汉书·地理志》 豫章郡鄱阳县: “武阳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 《史记·东越列传》 《索隐》: “ (白沙) 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 《清一统志·饶州府二》: 古武阳亭“在鄱阳县境。

  • 四峨山

    又名花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花山“即铧山,在县西北十里。产茶。《峨眉山志》:即四峨山,其形棱瓣如花,因名”。

  • 三会水

    在今山西定襄县南。《魏书·地形志》 永安郡平寇县:“有鸡头山神祠、三会河。”《寰宇记》卷42忻州:“三会水出九原县西,东流入滹沱水,经定襄界。”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