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罕郡
北周置,治所在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广河、东乡、永靖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改河州为枹罕郡。唐初复为河州。
北周置,治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改河州复置。辖境约当今甘肃省临夏、和政、广河、东乡与青海省民和等市县以及甘肃省永靖,青海省循化、化隆等县部分地区。唐武德初复为河州。
北周置,治所在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广河、东乡、永靖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改河州为枹罕郡。唐初复为河州。
北周置,治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改河州复置。辖境约当今甘肃省临夏、和政、广河、东乡与青海省民和等市县以及甘肃省永靖,青海省循化、化隆等县部分地区。唐武德初复为河州。
又名枋堰。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五十六里前枋城村。《水经·淇水注》: “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径黎阳县界入河。……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坊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
在今江西宁都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宁都县: 排云隘 “在县西南三十里”。
唐天宝元年(742)改松州置,治所在嘉诚县(今四川松潘县)。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县及黑水县部分地。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松州。
清宣统二年 (1910) 改凭祥州置,属太平府。治所即今广西凭祥市。1912年改为凭祥县。
唐武德七年 (624) 置,治所在大宾县 (今广西桂平县东北四十里)。《元和志》 卷38浔州: “取北浔江为名。” 寻废。贞观七年 (633) 复置,治所在桂平县 (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十三年 (6
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小山子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林五常县:“县属小山子,距县市八十里。其北面有著名森林。”
在今浙江龙泉县南九十里大窑等处。为宋代著名瓷窑。创始于五代,至南宋鼎盛。清中期转衰。
在今四川涪陵市东北。《元史·速哥传》:“复自涪州入奏事,遇宋军于三曹山……己未,宋兵攻涪州浮桥……复败宋军于三曹山。”即此。
①一作诗。周代国名。妊姓。春秋时为鲁所灭。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春秋》: 襄公十三年 (前560),鲁 “取邿”。即此。现传有 《邿伯鼎》、《邿遣》 等为邿国彝器。 西
即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二十五里万堤镇。明正德《大名府志》卷1:元城县有万家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