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路
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分西川路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盐亭、西充、渠县以南,金堂、资阳、荣县、屏山、筠连以东,和大竹、邻水、合川、永川、合江以南地区。重和元年 (1118) 改为潼川府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峡路置,为川峡四路之一。治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嘉陵江下游、涪江中下游、沱江中下游及四川省筠连县、合江县以北以西地区。重和元年(1118年)改为潼川府路。
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分西川路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盐亭、西充、渠县以南,金堂、资阳、荣县、屏山、筠连以东,和大竹、邻水、合川、永川、合江以南地区。重和元年 (1118) 改为潼川府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峡路置,为川峡四路之一。治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嘉陵江下游、涪江中下游、沱江中下游及四川省筠连县、合江县以北以西地区。重和元年(1118年)改为潼川府路。
①亦名龙水、龙泉水。即今山东青州市南石沟河。《水经·巨洋水注》: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
①在今安徽和县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9和州:乌石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两山相峙,路经其中, 以石多黑,因名”。②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新唐书·地理志》秋浦县:“有乌石山,广德初盗陈庄、方清所据。”
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四十四里都镇湾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长阳县西有都镇湾市。
①又名神山、神岭峰。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二十五里。《明一统志》 卷 1顺天府: 驻跸山“山石刻驻跸二字,金章宗尝游此”。又 《方舆纪要》 卷11昌平州: “其山绵亘而北,凡二十里,石皆壁立。正北有石梯,
在今陕西镇安县西四十里。《清一统志·商州》:支盖岭“下有云盖寺。相传唐贾岛所居”。
战国韩邑。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史记·白起传》: 秦昭王四十六年 (前261),“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即“侯氏”。
①一名向阳峡。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42汾阳县: 金锁关 “岩崄插天,中断如辟,为汾水咽吭。汉、晋以来戍守处也。明初置巡司,寻废。隆庆初增筑关城,设兵防御,颇为严固”。②即今陕西铜
即今陕西佛坪县治。清于此设巡司。1925年佛坪县迁治于此。
元置,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四十里茜泾镇。明置巡司于此。后废。清乾隆十一年 (1746) 移州同驻此。古镇名。即今江苏省太仓市东北茜泾。元置昆山巡检司于此,明初改为唐茜泾港口巡检司。清乾隆十一年(1746
即今河南洛阳市西金水河。《水经·谷水注》 云: 金谷水 “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