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阴城
东晋咸和年间平北将军平州刺史慕容皝建,在今辽宁建平县东北牤牛河南。《晋书·慕容皝载记》: 东晋咸和八年 (333) 慕容皝讨宇文逸豆归,军于广安,“逸豆归惧而请和,遂筑榆阴、安晋二城而还”。胡三省注 《通鉴》: “榆阴城盖在大榆河之阴。” 大榆河即今建平县东南流入大渡河之牤牛河。
在今辽宁省建平县东牤牛河南。《资治通鉴》: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皝讨宇文逸豆归于广安,“逸豆归惧而请和,遂筑榆阴、安晋二城而还”,即此。
东晋咸和年间平北将军平州刺史慕容皝建,在今辽宁建平县东北牤牛河南。《晋书·慕容皝载记》: 东晋咸和八年 (333) 慕容皝讨宇文逸豆归,军于广安,“逸豆归惧而请和,遂筑榆阴、安晋二城而还”。胡三省注 《通鉴》: “榆阴城盖在大榆河之阴。” 大榆河即今建平县东南流入大渡河之牤牛河。
在今辽宁省建平县东牤牛河南。《资治通鉴》: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皝讨宇文逸豆归于广安,“逸豆归惧而请和,遂筑榆阴、安晋二城而还”,即此。
亦作阿勒塔齐河。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境。源出乌鲁木齐县南界,北流经乌鲁木齐市、米泉县,至昌吉市北潴于白海子。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1:乌鲁木齐河“源出乌可克达坂,东曰库尔齐勒河,西曰阿勒塔齐河,会以北流
在今克什米尔中部附近。《资治通鉴》:唐天宝十二年 (753),“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在今中亚克什米尔中部一带。唐天宝十二载(753年),封常清击大勃律,进军至菩萨劳城,即此。
南宋绍熙中升荣州置,治所在荣德县 (今四川荣县)。《方舆胜览》 卷64绍熙府: “光宗皇帝潜藩,升绍熙府。” 辖境相当今四川自贡、荣县、威远等市县地。宝祐后废。南宋绍熙年间升荣州置,治荣德县(今四川荣
又称涑水。黄河支流。即今山西西南部涑水河。《左传·成公十三年》: “入我河曲,伐我涑川。”杜预注: “涑水出河东闻喜县,西南至蒲坂县入河。”古水名。即今山西省西南部涑水河。《左传》成公十三年(前578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岛东。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鸟屿,“澎有北鸟屿,有南鸟屿。北鸟屿澎民往之,以时张网捕鱼;南鸟屿则无民居。《广舆》所载必北鸟屿无疑”。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鸟屿“此屿多鸟,因
在今辽宁朝阳县南双庙乡三官营子村西八不伦沟里。清 《塔子沟纪略》 卷6载: 槐树洞“洞在尺不袋沟山凹之上,东距锦州松岭门八十三里,北距三座塔六十里。沟内先多枣树,蒙古以枣为尺不嘎袋,遂名其沟为尺不嘎袋
在今福建政和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97政和县: 望浙山 “ 一名浙江。拔地摩天,常有云气蒙其上。宋绍兴初,范汝为作乱,居民多避其上。元季红巾为患,避此全活者甚众”。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方舆纪要》卷17延庆州:阪泉山“在州西。相传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即此山也。亦曰阪山”。②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0太原府阳曲县:“阪泉山在府东北八十里,相传旧名
清乾隆九年(1744)置,属西宁府。治所在摆羊戎(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巴燕戎格厅“其地番回杂居,水草丰美,可垦荒地四十余里。九年增设通判分驻”。1913年改为巴戎县。
明仿汉麟阁云台而置,在今北京中南海西岸瀛台西北。清康熙皇帝于此集三旗侍卫大臣校射,后又于阁前阅试武举。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平定伊犁回部,悬挂功臣百人之像于阁内。四十一年(1776) 平两金川,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