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东

河东

①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本区西界,故有河东之称。《孟子·梁惠王上》: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即此。

②唐方镇名。开元十八年 (730) 改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使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长期领有太原府及石、岚、汾、沁、仪、忻、武等州,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中阳、灵石、沁源、榆社、左权以北地区。兴元元年(784) 号为保宁军节度使。贞元三年 (787) 复为河东节度使。五代周广顺元年 (951) 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此称北汉。


(1)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经此作南北流向,本区域处于黄河以东,故名。《日知录》:“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唐河东道,宋、金河东路皆在这一地区。(2)唐、五代方镇名。开元十八年(730年)置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为玄宗时十节度之一。领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及太原府和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云、仪十州。兴元元年(784年)号保宁军节度使。贞元三年(787年)复为河东节度使。会昌后罢领朔、忻、代三州,增领麟、宪二州。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年)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此称北汉。(3)山西省的别称。以在黄河以东得名。(4)指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原西海固一带地区。曾设河东回族自治区。(5)集镇名。(1)在福建省松溪县东南部。河东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900。 位松溪东岸,因名。境内地势平坦,灌溉便利,为县商品粮基地。盛产茶叶。有制茶、粮食加工、农具等厂。有公路接小浦公路。(2)在安徽省芜湖县中部、青弋江东岸。政和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50。因处河东得名。产稻、油菜籽、棉花等。盛产鱼、虾等水产品。有农机、榨油、砖瓦等厂和渔场。殷政公路终点。为青弋江水运较为重要码头之一。(6)村名。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北部。属罗村镇。人口 3710。 建于元代。因处锦川河,初名河东崖,后分为仙和庄、人和庄、河东庄。清三村合一,统称河东。有水泥、造纸等厂和渔具公司等。村东山沟有明、清砚石洞,所采砚石为“淄砚”主要原料。有公路通湖南公路。1938年1月31日,日军在该村屠杀群众275人,并将村舍烧为灰烬,制造了“河东惨案”。


猜你喜欢

  • 榆林县

    ①隋开皇七年 (587) 置,属云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古城。《元和志》 卷4榆林县: “地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 二十年 (600) 为胜州治。大业三年 (607)改

  • 勒马山

    ①即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四十里烈马峪。《方舆纪要》 卷17迁安县: 勒马山 “在县北百七十里潵河之阴。万历中,帅臣戚继光改名寿星山。东有五老台、莲花峰,西有平台,昔人避兵寨也”。②一名文笔山。在今广西柳城

  • 武始郡

    十六国前凉张骏改狄道郡置,治所在狄道县 (今甘肃临洮县)。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复回族自治州和岷县、临洮、临潭等县地。北魏移治勇田县 (今临洮县北七十里)。西魏还治狄道县。隋开皇三年(583) 废。十六国前

  • 新埠

    亦名布路槟榔或槟榔士。即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西岸之槟榔屿。178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侵占其地后,开辟商埠,故当时称为新埠。为马六甲海峡北端的主要港口。清谢清高 《海录》 有专条记述。村名。在海南省海口市美

  • 战国宋邑,后属楚。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六十里芒山镇。《战国策·秦策四》: 楚人黄歇说秦昭王曰,“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秦置砀县及砀郡。古邑名。春秋属

  • 浦洛河

    古名安乐川。又名溥乐河、灵州河。即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苦水河。北流入黄河。《宋史·夏国传》: 至道二年 (996),洛苑使白守荣护刍粮赴灵州,“ (李) 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即此。

  • 图尔库勒海

    即今新疆伊吾县西北托勒库勒。《清一统志·镇西府》: 图尔库勒海 “在府城东三百里。周回五十里。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五十里,潴为大泽,即古盐池海也。天山北之水,以巴尔库勒、图尔库勒为最大”。

  • 采蓝洞

    在今广西融安县南。《方舆纪要》 卷109融县: 采蓝洞 “在县东北二十里。四山环列,洞中平地如砥”。

  • 新繁县

    北周改繁县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新都县西北新繁镇。《寰宇记》 卷72新繁县: “刘禅延熙十年凉州胡率众降,禅居之繁县,以繁县移户于此,俗间谓之新繁。至是县名因俗而改。” 隋开皇三年 (583) 废入

  • 客星山

    ①即今浙江慈溪市西南二十里陈山。《方舆纪要》 卷92余姚县: 陈山在 “县东北十里。高千余仞,少石,饶草木。远望卓削,至其巅则正平。相传子陵尝居此,一名客星山”。②在今湖北恩施市西。《方舆纪要》 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