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浦县

洛浦县

①唐天授二年 (691) 析大乡县置,属溪州。治所在今湖南保靖县西南大妥乡甘溪村。《元和志》 卷30洛浦县: “以县西洛浦山为名。” 长安四年(704) 改属锦州。五代废。

②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析于阗县置,属和阗直隶州。治所即今新疆洛浦县。民国初属新疆喀什噶尔道。1920 年改属和阗道。1930 年属和阗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民国 《新疆志稿》 卷3: 洛浦,“回语呼为多乐普,谓肩叉骨也。洛浦二字由此得音”。


(1)古县名。唐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西北。属锦州。五代时废。(2)今县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南靠昆仑山,西以玉龙喀什河为界与和田县、和田市隔河相望。属和田地区。面积1357.2平方千米。人口24.2万。有汉、维吾尔、回族、哈萨克、满等族。辖2镇、8乡和1直属管理区。县人民政府驻洛浦镇。其名称来历有二说:其一,“新疆图志”注:“洛浦回人”(维吾尔族)呼为多乐普,意为“肩胛骨”;其二,洛浦一名系蒙古语,系罗布一名之异译,据《成吉思汗传》的作者蒙古族历史学家赛熙亚乐说,意为“苦水沼泽地”或雅化称之为“水乡之地”。西汉永平四年(61年)于阗国并皮山、渠勒、扜弥诸国地。自此,洛浦历各朝,其地尽属于阗国至唐,为于阗西地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析和阗东境(玉龙喀什)河以东十五庄,于阗西境乙根兰干以西二十三庄置县”,属和阗直隶州。1913年属喀什噶尔道,1920年属和阗道。1924年废道直属新疆省。1950年属和阗专区(1959年改名和田专区)。1970年属和田地区。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有铁克勒克山,海拔 5466 米,前山区有阿其克山、欧吐拉克山、库玛提山,海拔高度平均在3500米左右。主要河流有玉龙喀什河、阿其克河、欧吐拉克河、沙克河、帕合塔勒克河。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种稻、油料、瓜果。种植有桃、梨、杏、石榴、苹果、葡萄、核桃、桑林。矿产有石灰石、石膏、黏土、煤、铁。玉龙喀什河上游地段古时就为淘沙洗金之地,胡麻地(库玛提)玉龙喀什河古道自古盛产优质和田羊脂玉,境内产药用植物大芸、甘草、麻黄、枸杞、锁阳、红花。工业有建材(水泥、石膏、石灰)、农机、采矿、电力、食品加工、粮油加工、轧花、织毯、铁木器加工、丝绸加工等。315国道横穿县境。名胜古迹有热瓦克佛塔、阿克斯皮力(古城遗迹)、巴格达特麻札(古墓)、苏买(古墓)、依玛木阿斯木(古墓)、布亚麻札(古墓)、山普鲁古墓葬群等。


猜你喜欢

  • 都亮县

    北宋置,属羁縻环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南。后废。

  • 沶水

    亦作祁水。又名零水。即今湖北宜城县西之安家河。《水经·沔水注》: “零水即沶水也,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其水东径新城郡之沶乡县,谓之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

  • 沙田江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108郁林州“桥丽江”条下:沙田江“源出州东南六岑山,俱流汇于南流江”。

  • 仁溪

    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方舆纪要》卷122思南府朗溪司:仁溪“在司治(今朗溪镇)前。出山岩中, 自高而下,居人引以溉田。中有川主洲,在司治东南。居人建川主庙于其上, 因名”。

  • 童敏城

    隋末筑。在今江西波阳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85饶州鄱阳县 “棠阴镇” 条: “ 《志》 云,府北有童敏故城,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处。”隋末筑,在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后废。

  • 土南前旗

    土尔扈特南前旗的简称。俗称妥日札萨。清置,属土尔扈特部。在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境。《清史稿·地理志》 南前旗:“牧地当大哈柳图河之南,小哈柳图河之北。东至古鲁半博尔齐沙拉图,南至黄河,西至宗科尔

  • 师宗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师宗千户,二十七年(1290)改师宗州,属广西路。治所在今云南师宗县东南六里城子山麓。明属广西府,万历二十八年(1600)迁治今师宗县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为县。元

  • 射贵湖

    又名上湖、芙蓉湖、无锡湖。在今江苏无锡、常州、江阴三市之间。《水经·沔水注》: “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 《寰宇记》 卷92常州无锡县:上湖 “一名射贵

  • 统军川

    又名通军水。即今山西洪洞县南汾水东岸支流。《周书·武帝纪》: 建德五年 (576),武帝伐齐,“郑国公达奚震步骑一万守统军川”。即此。古水名。又作通军水。即今山西省洪洞县南汾水支流。北周建德五年(57

  • 龙格

    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南。《晋书·桓谦传》:东晋义熙四年(408),谯纵请桓谦于后秦,相助共击刘裕,“谦至蜀,欲虚怀引士,纵疑之,乃置谦于龙格,使人守之”。即此。即“龙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