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东县
1941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由涟水县盐河以东地析置,属盐阜区。治所在大程集 (今江苏涟水县东北二十六里大镇)。因在涟水县东而得名。1949年4月属苏北行署区。1950年撤销,并入涟水县。
旧县名。盐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江苏省涟水县境盐河以东区域析置,治大程集(今涟水县城东北)。因地处县东得名。1949年隶苏北行署区。1950年撤销,并入涟水县。
1941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由涟水县盐河以东地析置,属盐阜区。治所在大程集 (今江苏涟水县东北二十六里大镇)。因在涟水县东而得名。1949年4月属苏北行署区。1950年撤销,并入涟水县。
旧县名。盐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江苏省涟水县境盐河以东区域析置,治大程集(今涟水县城东北)。因地处县东得名。1949年隶苏北行署区。1950年撤销,并入涟水县。
西汉景帝五年(前152)造,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灞水入渭处东侧。唐咸亨中于此置渭桥仓,为转运漕粮必经之地。唐末以后废。西汉景帝五年(前152年)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渭河上。唐末废。
元置,为水站。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月波乡。
在今山东沂水县北沭水北岸。《续汉书·郡国志》:琅邪国东莞“有邳乡”。《水经·沭水注》:“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东南流径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俗谓之半城。”《清一统志·沂州府
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华县南。西晋初废。永康元年(300)复置,属颍川郡。东晋改属陈郡。北齐废。隋大业三年(607)改鸿沟县复置,属淮阳郡。治所即今西华县。唐初废。景云元年(710)改箕城县
在今甘肃临夏市北二里。《方舆纪要》卷60河州:万顷原“四望宽平,居民稠密,其上又有重台原。《志》云:州东西百里,南北五十里。唐及五代俱名广大原,昔时番汉所驻牧地也”。
①三国魏景初二年(238)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西晋辖境相当今安徽颍河流域以西、淮河以北和河南新蔡、淮滨等县地。其后渐小。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唐武德四年(621)改置信州,六年
北宋元丰七年 (1084) 置,属融州。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林溪乡。后废。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置,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林溪。
在今福建沙县西南。《明通鉴》:正统十三年(1448),“(邓)茂七据此, 自称铲平王,设官厅,攻陷县”。在今福建省沙县西南。《明通鉴》卷二四,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据此,自称“铲平山”,设官厅
即今江西龙南县北龙头滩。《清一统志·赣州府一》:龙头滩“在龙南县北三十里。三江水所经,即古百丈龙滩也。滩高水急,乱石离立,且两崖峭壁,中有龙湫,凡舟行至此,必移所载于岸,空舟方济。明万历四年,知县王继
即今浙江玉环县东北楚门镇。元、明时为戍守要地。《清一统志·玉环厅》: 楚门所城,“明洪武二十年,汤和筑”。清设把总驻守,属玉环营管辖。即今浙江省玉环县东北楚门镇。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亮祖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