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桥
在今安徽寿县肥河上。《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征淮南至寿春城下,营于淝水之阳,“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胡三省注: “淝桥,于淝水上为桥也。”
在今安徽省寿县北淝水上。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世宗征淮南,曾至此与从官各取一石,以供礟石之用。
在今安徽寿县肥河上。《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征淮南至寿春城下,营于淝水之阳,“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胡三省注: “淝桥,于淝水上为桥也。”
在今安徽省寿县北淝水上。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世宗征淮南,曾至此与从官各取一石,以供礟石之用。
指今四川都江堰市至彭山县之间岷江上所设五个渡口。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皂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沙头津,刘璋时召东州民居此,改曰东州头;五曰江南津。入
①唐贞观十年 (636) 于营州界置,为羁縻州,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神龙初隶幽州都督。治所来远县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 (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北广阳城村)。后废。②南宋宝庆元年 (12
清乾隆十一年 (1764) 改威远堡置,属中卫县。在今宁夏中宁县东恩和乡。宣统 《甘肃新通志》 卷9: 威远堡 “明万历间建。国朝乾隆十一年改名恩和堡。道光间倾圮,民皆筑庄以居”。
即金堂县。治所在今四川金堂县西。《寰宇记》卷76:金堂县“晋天福初改为汉城县,后复旧”。
东魏武定七年 (549) 改僮阳郡置,治所在僮县 (今江苏沭阳县南六里)。隋开皇初废。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置,治怀文县(今江苏沭阳县)。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沭阳县沂河以南地。属海州。隋开皇初废
在唐东都建春门外,今河南洛阳市旧城东南。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卷3载: “敬爱寺是中宗皇帝为高宗、武后置。”
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宋苏轼作《万松亭诗叙》曰:“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庇行者,且以名其亭。”在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北宋时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旁,以利行人,且名其亭。苏轼有《万松亭》诗。
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北小北河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辽阳州:“小北河在州西北六十里。”在辽宁省辽阳县西北部、太子河西岸。面积14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小北河,人口 5530。以地
一曰汴山。即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五十里卞山。《水经·沭水》:“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郦道元注:“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元于钦《齐乘》卷1“大岘山”条载:“沂山东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讹作“
春秋邢国都城。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春秋·公羊传》:僖公元年(前659),“六月,邢迁于陈仪”。《左传》作夷仪。即“夷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