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溪关

清溪关

①唐置,属巂州。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甘洛县西北交界处桦槁林山一带。其地连山带谷,夹涧临溪,倚险接关,恃为控御。《新唐书·南诏传》:“安禄山反,罗凤因之取巂州,会同军据清溪关。”《资治通鉴》: 唐贞元四年 (788),吐蕃 “七千寇清溪关,五千寇铜山,(韦) 皋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连兵御之,破吐蕃于清溪关外”。皆即此。太和中,节度使李德裕徙于中城。

②北宋置,属蜀州永康县。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八十里西山乡境。《方舆纪要》 卷67崇庆州: 清溪关“其旁两山峙立,上合下开,名曰百家门。门内二里曰天生桥,以两山相接如桥也”。

③明置,即今四川涪陵市东北三十里长江南岸清溪镇。《方舆纪要》 卷69涪州: 清溪关 “在州东南,亦曰清溪镇”。


(1)唐天宝中置,安史之乱时为南诏占据,乾元二年(759年)收复后重置。即今四川省甘洛、汉源二县交界之深沟。其地壁立千仞,夹涧临溪,至为险峻。为唐防御南诏、吐蕃要隘。《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年),“南诏乘乱陷越嶲会同军,据清溪关”;贞元四年(788年),吐蕃遣兵寇清溪关,“韦皋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连兵御之,破吐蕃于清溪关外”。皆即此。为唐代成都府、雅州、黎州南往嶲州及南诏首都阳苴咩城惟一通道,故时称此道为清溪道。(2)在今重庆市涪陵区东北长江东岸。唐开成四年(839年),牂柯蛮攻涪州之清溪关,即此。(3)又称清溪口。在今四川省崇州市西。


猜你喜欢

  • 九龙川

    即今甘肃宁县东九龙河。《方舆纪要》卷57宁州:九龙川在“州东百二十里。一名九陵川。以川中有堆阜凡九似陵也。自横岭流至州西南,合奢延川,又南流入泾河。其水清莹,即真宁河矣。亦曰宁江, 又曰宁河”。

  • 那黑沙干

    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南卡尔希。宋、金时地属西辽。

  • 寒湖镇

    即今山西和顺县西南寒湖村。《清一统志·辽州》: 寒湖镇 “在和顺县西四十五里”。

  • 来威国

    即史国。都城在乞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南沙赫里夏勃兹)。《新唐书·西域传》:“天宝中,诏改史为来威国。”

  • 亢父

    战国齐地。在今山东济宁市南五十里。《战国策·齐策一》:苏秦谓齐宣王曰:“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得过也。”即此。秦置亢父县。战国

  • 建水城

    唐南诏置,属通海都督。即今云南建水县。《元史·地理志》: “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 为大, 故名惠, 汉语曰建水。” 宋大理属秀山郡。元改建水州。

  • 喀喇沁左翼旗

    清初置,属塔子沟厅 (后属承德府)。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北官大海,后迁今县之南南公营子。俗称南公旗。原属直隶,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1928年属热河省。1949年迁治大城子镇 (今

  • 柘林市

    即今江西永修县西北柘林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4: 建昌县西北有柘林。

  • 湾甸州

    明永乐三年 (1405) 升湾甸长官司置湾甸御夷州,直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昌宁县西南八十四里湾甸。清代属永昌府。民国初年废。明永乐五年(1407年)升湾甸长官司置,治今昌宁县湾甸镇。辖境相当今云

  • 何克忒里山

    又作赫克特里山。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苏里江下游东岸。清《乾隆内府舆图》:乌苏里江下流东岸有“何克忒里阿林”。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5:乌苏里江北流,“与黑龙江会。其东岸,即赫克特里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