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洪江
古名如洪江。即今广西钦州市西北茅岭江。《清一统志 ·廉州府》: 如洪江,“ 《府志》 谓之渔洪江。在州西二十里。亦曰东江。源出灵山县古豆山,南流合大寺、涌沦、凤皇三江,又南合钦江,出龙门入海”。
古名如洪江。即今广西钦州市西北茅岭江。《清一统志 ·廉州府》: 如洪江,“ 《府志》 谓之渔洪江。在州西二十里。亦曰东江。源出灵山县古豆山,南流合大寺、涌沦、凤皇三江,又南合钦江,出龙门入海”。
十六国时期汉族冉氏所建政权。公元350年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称帝,建立魏国, 史称冉魏。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有今河北、山西长城以南,山东、河南、湖北及安徽北部、陕西中部及东北部、甘肃东部之地。公元3
在今台湾台中市西南屯区。为高山族平埔人村社名。连横 《台湾通史·疆域志》 台湾县: “夫台中固土番之地,所谓猫雾捒者也。” 清康熙五十五年 (1716) 由岸里社阿穆请准开垦,为台中市最早开发处。
在今台湾省彰化、云林二县界上。为浊水溪下游干流。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1:西螺溪“在(彰化)县治南五十里”。
明置,在今湖北麻城市东。《方舆纪要》卷76麻城县:东馆驿“在县东。今废”。
在今江苏洪泽县西南洪泽湖范围内。《寰宇记》卷16泗州临淮县:“邓艾庙在白水陂上,去县南一百二十里。艾于此置屯田四十九所。其陂东西长三十五里,去县百里。”即“白水塘”。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南薰礁。1935年命名给予礁。1947年改名南薰礁。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嵊县。唐武德四年 (621)属嵊州,八年 (625) 属越州。五代吴越时改赡县。北宋初复为剡县,宣和三年 (1121) 更名嵊县。(剡shàn
战国时筑,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西南隅。《史记· 楚世家》: 怀王三十年 (前299),楚王 “西至咸阳,朝章台”。又 《蔺相如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或谓章台,战国时诸侯宫
即今陕西西安市南杜城。本秦杜县,西汉宣帝迁治东原,更名杜陵县,故以故址为下杜城。《汉书·宣帝纪》:曾孙“尤乐杜雩、鄠之间,率常在下杜”。《水经·渭水注》:“沈水又西北径下杜城,即杜伯国也。”
元末明玉珍置,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三十二里旧司镇。明永乐五年(1407)改为安抚司。见“大旺安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