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阳城
在今四川广汉市西南古城坝。《寰宇记》卷73雒县: “湔阳故城,汉县,废城在县南。” 《方舆纪要》 卷67汉州: 湔阳城在 “州西南二十里。《志》云: 南北朝时置,以近湔水之阳而名”。正史未见湔阳县。
在今四川广汉市西南古城坝。《寰宇记》卷73雒县: “湔阳故城,汉县,废城在县南。” 《方舆纪要》 卷67汉州: 湔阳城在 “州西南二十里。《志》云: 南北朝时置,以近湔水之阳而名”。正史未见湔阳县。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叠溪千户所。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团结村。《方舆纪要》 卷73叠溪所: 郁即长官司在 “所西十五里。……领松坪等五砦”。清初废。
①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改扬州置,因蒋山 (即钟山) 得名。治所在石头城 (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江宁、溧水、高淳县及安徽芜湖市、当涂、繁昌二县地。大业三年 (607)改为丹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河栏镇。民国 《辽阳县志》 卷4: 河栏沟 “距城三十里”。
古黄河津渡。在今河南延津县北胙城东北。《晋书·石勒载记》:“勒出成皋关,围陈留太守王讚于仓垣,为讚所败,即屯文石津。”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古黄河上,为魏晋南北朝时黄河重要津渡。《资治通鉴》:西晋永嘉四年
又名翁湖。即今湖南岳阳市南㴩湖。《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陵县:㴩湖“亦曰角子湖,以在洞庭之角也”。《资治通鉴》:五代唐天成三年(928),吴将苗璘将水军攻楚岳州,至君山,
在今山西岢岚县西南。《方舆纪要》卷40岢岚州:巨麓岭在“州西南五十里,西南至兴县六十里接境处也。山多松,一名万松山,或谓之松子岭”。
金置,属范阳县。在今河北涿州市境内。
春秋时鲁附庸小国。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三十余里。《春秋》:成公六年(前585),“取”,即此。《公羊传》:“者何?邾娄之邑也。”春秋国名。
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水经·江水注》:“(青) 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
清雍正十一年 (1733) 置,属广东省。治所在今广东梅州市。嘉庆十二年 (1807) 升为嘉应府,十七年 (1812) 复为嘉应州。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市县地。1912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