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火井

火井

①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南火井镇。西晋张华《博物志》卷2:“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于家火即灭。”西晋左思《蜀都赋》:“火井沈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刘逵注:“蜀郡有火井,在临邛县西南。火井,盐井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一燥一火。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②在今四川自贡市一带。为天然气井。清乾隆《富顺县志》:火井“在县西九十里。井深四五丈,大径五六寸,中无盐水,井气如雾,燧㶿上腾,以竹去节入井中,用泥涂口,家火引之即发火……光芒异于常火,声隆隆如雷殷地中。周围砌灶,盐锅重千斤,嵌灶上煎盐,亘昼夜不息。如不用,以水泼之,火即灭”。

③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火井乡一带。《舆地纪胜》卷155遂宁府:火井“在长江县客馆镇之北二里伏龙山下。地洼若池, 以火引之,则有声隐隐然发于地中,少顷炽炎。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其衣裾”。清光绪十一年(1885),在伏龙山下穿井得火。今油井、气井、盐井林立。

④在今四川仪陇县西南。《寰宇记》卷139蓬池县:火井在“县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时,以火投其中,焰从地中出,可以御寒,移时方灭。若掘深一二丈,颇有水出”。

⑤在今云南开远市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15阿迷州:“火井在州东北三十里。其水溢出于田,常有烟气,投以竹木则火燃,夜则有光。”


猜你喜欢

  • 淮渎庙

    即淮源庙。在今河南桐柏县城关镇东关。《元和志》 卷21桐柏县: “淮渎庙,在县西六十里桐柏山东北。”

  • 水新驿

    在今河南新郑市西。《方舆纪要》卷47新郑县:水新驿“在县治西”。

  • 黄洲桥

    在今江西崇仁县城东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崇仁县: 黄洲桥 “在县治东南。宋嘉祐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祐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及明朝屡经葺

  • 逍遥阁

    在今江西南昌市西西山。《清一统志·南昌府》: 逍遥阁 “在新建县西山。宋洪炎有诗”。

  • 隆康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永康县置,属普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岳县南七十里。大业初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 (619) 复属普州。先天元年 (712)改为普康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康县置,

  • 沂源县

    1944年5月由沂水、蒙阴二县析置,治南麻(今山东沂源县)。据《山东省行政区划资料汇集》:“因系沂水之发源地,故名沂源。”在山东省中部。属淄博市。面积 1635.66 平方千米。人口55.4万。辖6镇

  • 剡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嵊县。唐武德四年 (621)属嵊州,八年 (625) 属越州。五代吴越时改赡县。北宋初复为剡县,宣和三年 (1121) 更名嵊县。(剡shàn

  • 铜山

    ①在今江苏江宁县南。宋《景定建康志》 卷17: 铜山 “在江宁县东南七十里,周回一十九里,高一百丈。昔人采铜于此,故名。《旧志》: 陈轩 《金陵集》 载: 鲍昭过铜山,掘黄精诗云: 铜山昼深沉,乳窦夜

  • 木陵山

    即穆陵山。在今河南新县南鄂、豫两省交界处。《水经·淮水注》:木陵关水“水导源木陵山”。《新唐书·地理志》 麻城县:“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

  • 青冈关

    明置,属越嶲卫。在今四川越西县北四十里。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4 《边防记》 越嶲卫:“利济驿十五里为青冈关。 关北通儿姑青冈, 南通广洪鱼洞诸寨,越嶲之门户。” 清置青冈关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