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山

灵山

①在今河北三河市北。《方舆纪要》卷11三河县:灵山“在县北十五里。三面出泉。《名胜记》所谓北倚灵山者也”。

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四十里。为恒山余脉,与恒山并列于县北,山下有灵山镇。

③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4元氏县:“县西三十里曰灵山,与无极山并峙。”隋置灵山县于山下。

④在今浙江龙游县南灵山乡。《方舆纪要》卷93龙游县:灵山在“县南四十里。其下有灵溪,有灵山市,路通遂昌”。

⑤即战鸟山。今安徽繁昌县西北三十五里长江中板子矶。唐顾况《题灵山寺》诗,题下注“战鸟”。诗云:“觉地本随身,灵山重结因。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资治通鉴》南朝梁承圣元年(552)胡三省注:“战鸟盖战鸟矶,后为灵山寺。”

⑥即今安徽歙县西北三十里灵金山。《寰宇记》卷104歙县:灵山,“《新安记》云:灵邨有山,生香草也,名曰灵香。又有黄精木。上有灵坛道士,祈请不烧香自然芬馥。邨人射猎,经践此土犯山神,终无所获。或失火烧冈,其人必有疾病,故曰灵山。又《舆地志》云,灵山高峻,有圆石高数丈,上有石盖也”。 《元丰九域志》卷6:歙县有灵山。

⑦在今安徽广德县南七十里。有奇岩异石,苍松翠竹, 飞瀑珠帘, 为县境名山之一。《方舆胜览》卷18广德军:灵山“在军南七十里,泉石甲于一郡”。

⑧在今江西兴国县东。《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兴国县:灵山在“县东十五里。有五峰连络,曰狮、象、香炉、钵盂、锡杖。下有玉珠泉”。

⑨又名灵鹫山。在今江西上饶县西北。《寰宇记》卷107信州上饶县:灵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山有七十二峰,亦曰灵鹫山。盘亘十余里。绝顶有葛仙坛、丹灶、石臼、石砚、石几在焉。道书第三十二福地。天宝中敕投龙于此溪中”。《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上饶县:灵山“实郡之镇山也。有七十二峰,高七千余丈,绵亘百余里。上有龙池,中产异木、奇草及水晶等珍。其东北峰挺立孤石,高百余丈。西峰绝顶有葛仙坛遗址。溪分五派,西流入上饶江。《志》云,宋时有水晶场,设灵山之白云尖下,岁贡水晶器凡十事。元初停采。明朝天顺中遣内宫采进,多不堪,乃复罢之”。

⑩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北二十里。《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大旱,景公欲“祠灵山”,晏子止之。即此。

(11)在今山东胶南市东北海中。明万历《莱州府志》卷2:灵山“在胶州南百二十里大海之洋。先日而曙,先雨而云,若有灵焉,故名”。

(12)即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九十里灵山。《方舆纪要》卷32宁阳县:灵山“树木葱郁,四时苍翠”。

(13)亦名灵峰山。在今山东栖霞县东七里。《清一统志·登州府》:灵山,“《县志》:土人立庙其上,祈雨辄应,故名”。白洋河发源于此。

(14)道家以蓬莱山为灵山。晋左思《吴都赋》:“巨贔屃,首冠灵山。”吕向注:“灵山,海中蓬莱山。”

(15)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方舆纪要》卷50罗山县:灵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山视众山独高,旧名霸山。下有白马洞,小黄河出焉”。

(16)在今河南淇县西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卫辉府一》 引刘之推《九州要记》:“灵山,有黑龙潭,其北有四井,上有千佛洞。隋开皇中荥阳郑元伯斲石造佛万四千躯。”

(17)又名凤凰山。在今河南宜阳县西。《清一统志·开封府》:灵山“在宜阳县西十五里。俗名凤凰山。中有灵泉,亦曰灵池”。金大定三年(1163)建灵山寺于此。

(18)在今广东潮阳市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潮阳县:灵山“山高耸,下有卓锡泉。唐元和中,僧大巅居此”。

(19)在今广东东源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3惠州府河源县:灵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高百余丈,上有龙湫,亦曰龙山”。

(20)在今广西岑溪县北。《方舆纪要》卷108藤县:灵山在“县东南百余里。岩口险羉,路径悬绝,林木阴翳,瑶蛮巢穴”。

(21)即今四川甘洛、越西二县以西之小相岭山。《汉书·司马相如传》:武帝时, 出使西南夷,“乃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创道德之涂”。在山之东麓开辟灵山道。

(22)亦名灵关山、车灵山、章卢山。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境。《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灵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峰峦竦峻,林木深阻,为蜀西之襟要”。

(23)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隋书·地理志》

阆内县:“有灵山。”《寰宇记》卷86阆中县: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周地图》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山东南隅有五女捣拣石,山顶有池,常清。有洞穴悬绝,微有一小径,通名灵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仙穴山”。

(24)在今新疆阜康市东南之天山博格达峰。明陈诚《西域番国志》:土尔番城“西北百余里有灵山。相传为十万罗汉佛涅槃之处”。

(25)在今越南中部最东端之华列拉岬。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灵山“岭峻而方,石泉下咽,民居星散, 以结网为活”。


(1)古山名。(1)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山有灵泉。金大定三年(1163年)建灵山寺于此。(2)在今四川省阆中市东。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碧玉台。”(2)今山名。(1)在河北省西北部、涿鹿县城东南。因其东有东灵山,故又称西灵山。原称大矾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类构成,最高海拔 2420 米。产中药材。(2)又称灵鹫山。在江西省上饶、横峰、德兴三市县交界处。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山上有险峰怪石,飞泉瀑布,主峰海拔 1496 米。东汉桓帝时郎中胡昭,慕其景美,隐居于此,称养真岩。圆山峰下有圆山庵,是明末郑惠等诸生绝食殉节处;道士峰下有声如妙琴的“仙洞鸣琴”,石人峰下有唐德宗时建的石人殿。山中还有山鸡、鱼、石耳等动植物及钽、铌、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历代名人王安石、辛弃疾、韩元吉等对灵山多有赞美。现代文学家冯雪峰,1941年曾作《灵山歌》抒发胸志。(3)区片名。在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北端、千山区沙河街道办事处一带。因东南有灵山而得名。1949年后逐渐成为工业区,有拖拉机、铁塔、钢绳等厂。长大铁路经此并设站。(4)集镇名。在浙江省龙游县城南部、灵山港东岸。灵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500。以山得名。民国《龙游县志·地理》:“灵山旧名徐山,后以祷雨有应,更今名。”徐山古名薄里山,传徐偃王年八十有九,往衢州访旧友,羽化此山。偃王裔孙徐洪任衢州太守,主偃王祠,更名徐山。村濒江,为县内古集镇之一。明置巡检司于此。产稻、竹木、茶叶。公路通县城。徐偃王庙已毁,唐韩愈所撰庙碑存半截,藏衢州市文管会。(5)村名。在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北濒北部湾。属木棠镇。人口550。相传,明时祖先李氏自峨蔓镇清兰村迁此。李氏初到时,看到远处是大海,近处是山丘,苍海茫茫而山色青翠,触景生情而随口吟道:“灵山多秀色。”村名由此而得。以手工业为主。产稻、甘薯、豆类等,兼营渔业。有公路通乡驻地。


猜你喜欢

  • 竖眼大田溪洞

    即今贵州镇远县。《明史·贵州土司传》: “镇远,故为竖眼大田溪洞。”

  • 吕孟湖

    在今山东微山县境。《明会典》卷197载:“赤山湖、微山湖、吕孟湖、张庄湖四湖相连,长八十里。”《清一统志·兖州府二》:吕孟湖“其西为赤山湖、微山湖,东为张庄河(湖),又东接峄县之韩庄湖,实一湖也,今通

  • 伯阳县

    北魏置,属清水郡。治所即今甘肃天水市东伯阳乡。《水经·渭水注》:苗谷水“南出刑马山,……东径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盖李耳西入,往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隋开皇中改为秦岭县。古县名。北魏置,

  • 南京路

    金贞元元年 (1153) 改汴京路置,治所在开封府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河南阌底镇及崤山、熊耳山以东,山东曹县、武城、鱼台、安徽砀山县及涡河以西

  • 安市州

    唐置,属安东都护府。治所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东南营城子)。后废。唐总章元年(668年)设安东都护府后置,治今辽宁省海城市东南营城子。属安东都护府。后废。

  • 鲁洑江

    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78监利县: 鲁洑江在 “县东南三十里。上流曰大马长川,自大江分流,经县南十里,东流为鲁洑江。相传以鲁肃尝屯兵于此而名。又东北入沔阳州境,谓之长夏河”。

  • 赤河

    ①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亦黄河支流。《宋史·河渠一》:“自周显德初,大决东平之杨刘,宰相李谷监治堤, 自阳谷抵张秋口以遏之,水患少息。然决河不复故道,离而为赤河。”乾德二年(964),“赤河决东平之竹村

  • 七洲洋

    ①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之九洲列岛。《宋史·二王本纪》:南宋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旬余,诸兵士始稍稍来集,死者十四五。丁丑,刘深追昰至七州洋,执俞如珪以归”。

  • 牛牛坝

    一作吽吽坝。即今四川美姑县西南牛牛坝乡。产铜。《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宣统元年(1909),马边厅阿侯苏噶支杀英传教士于连渣脑,清兵征剿,“两军于十月二十五日贯通凉山夷巢,会于吽吽坝”。即此。

  • 安宁郡

    ①南齐隆昌元年(494)析平乐郡安宁县置,属宁州。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辖境约当今云南安宁市和易门县地。南朝梁末废。②南朝梁大同中置,属东巴州。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北。西魏属集州。隋开皇三年(583)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