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

在今河南安阳县城西南五十里宝山。灵泉寺始建于东魏,初名宝山寺。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石窟规模不大,共有两个洞窟和二百零九个摩崖小龛,分布于东面岚峰山和西面宝山一带。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西坡,俗称道凭石堂,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是道凭禅修之所。现存造像为北齐雕造后移入窟内的。大住圣窟位于宝山南坡,隋开皇九年(589)灵裕所开凿。窟内造像为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佛三身像,窟门外两侧分别刻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及石刻佛经《大集经·月藏分》、《摩诃摩耶经》、《法华经》等。另外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摩崖小龛,其中浮雕塔龛一百五十三个,从隋开皇年间一直延续到唐天宝年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浮雕塔林。


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南25千米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106窟,南峰西北侧为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门圆拱状,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手持叉剑,刚劲凶猛,门额上方凿一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窟内顶部刻莲花藻井,周围刻飞天。窟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门的内壁刻有24个佛名,至今保存完整。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是研究古代宗教、建筑和民间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大寺寨

    在今福建光泽县西南杉关。《清一统志·邵武府》:大寺寨巡司“在光泽县杉关。宋置在县西北小和山。元至正二十五年,迁于止马市。明洪武三年,移置于关东”。

  • 张泽镇

    即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南张泽镇。清时有把总驻守。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华亭县:“张泽镇在城东南一十八里。”

  • 哥谷罗国

    在今马来半岛西岸之旧吉打。《新唐书·地理志》 附 “广州通海夷道”: “其北岸则个罗国。个罗西则哥谷罗国。”

  • 上观

    或作上关。即今福建光泽县西南上观。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东方县治此。

  • 江心寺

    在今浙江温州市北瓯江中江心屿上。唐咸通年间建。历代多有毁建。今寺系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

  • 下蜀戍

    唐置,属升州。即今江苏句容县北六十里下蜀镇。《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刘展军于白沙,李峘“悉锐兵守京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流济,袭下蜀”,即此。北宋为句容县下蜀镇。

  • 斜岩山

    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舆地纪胜》卷159合州: 斜岩 “在石照县东北八十里,高十余里。有石横亘,岩腹如拖修帛,迤长四五里,岩以此得名。环左右百里,望之如积雪,与日相射。下有穴,俗谓之龙洞。水由洞中出。

  • 谢道

    在今广东海丰县西南。《明史·地理志》 海丰县: “西南有长沙港巡检司,后迁谢道。”在今广东省海丰县西南。明嘉靖中移鹅埠巡检司治此。

  • 葫卢滩

    在今陕西华县北渭水南岸。《方舆纪要》卷54华州 “渭水” 条: “或曰,渭水南岸有葫卢滩,明初大兵下河南,元臣李思齐自潼关退屯葫卢滩,即此。”

  • 牛角湾

    在今江苏铜山县北坨城下。《方舆纪要》卷29徐州:牛角湾“明万历初,运河经此。既而运河由茶城东南十里镇口闸合黄河,旧河遂淤。议者以其地平旷,河易泛滥,因筑坝以防之,谓之旧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