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渠

灵渠

亦作澪渠、零渠。又名秦凿渠。或作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秦始皇时由史禄主持开凿,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东接湘江,西接漓江,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长六十八里。工程主要分南北渠、斗门、堰坝等。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而注于漓江;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而汇于湘江,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斗门(或作陡门)历代屡有改建。唐有十八座,宋增至三十六座,清则有三十二座。斗门为今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堰坝已与今结构相似。是秦汉以来,中原地区通往岭南地区主要交通路线之一。


又称零渠、秦凿渠、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中国南疆,命史禄凿渠运粮,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约33千米。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三零渠,唐以后称灵渠。包括铧嘴、南渠、北渠等工程。通过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流,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七分通过北渠入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历代屡有疏浚改建。唐筑十八斗门,宋改三十六斗门,清为三十二斗门,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船只能越过高地。既便舟楫,兼利灌溉。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解放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进行整修,沿岸新修许多水渠、水库和小水电站,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500 亩扩大到3.2万亩,整个水利网受益面积6万多亩。青山碧水,周围修建有四贤祠、三将军墓、灵湖水库等。

灵  渠


猜你喜欢

  • 洛口县

    1933年8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博生 (原宁都)、宜黄、广昌三县析置,驻麻田 (今江西宁都县北麻田)。后迁东山坝小源 (今江西宁都县北小源)。1934年11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江西省设。1933年由博

  • 普定卫

    明洪武十五年 (1382) 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正统三年 (1438) 改属贵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顺州治普定卫城。清康熙十一年(1672) 改为普定县。明洪武年间置,治今贵州省安顺市。属

  • 顺化郡

    唐至德元年 (756) 改安化郡置,治所在顺化县 (今甘肃庆阳县)。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峰、庆阳、环县、合水、华池等市县及陕西志丹县西部。乾元元年 (758) 复名庆州。唐至德元载(756年)改安化郡置,

  • 庙矶滩

    亦名庙基滩。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明嘉靖 《云阳县志》 卷上: 庙基滩在 “县东三十里。蜀道险地”。两岸石咀夹束,江面甚逼,江心又有石梁一道,横亘南北,水流至此,漩折成涡,名曰迴水沱,舟行屡遭覆溺。

  • 田浦

    即今福建金门县东北田浦。明属同安县,置巡司于此。

  • 新城县

    ①西汉高帝元年 (前206) 改咸阳县置,属雍国,次年属中地郡。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附近。七年并入长安县。②东汉改新成县置,属河南尹。治所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西晋属河南郡。东魏为新城郡治。隋开皇

  • 阜康县

    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置,属迪化州。治所即今新疆阜康市。光绪十二年 (1886) 属迪化府。民国初属新疆迪化道。1930年属迪化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1992年改设阜康市。古旧县名。清乾隆四十

  • 纳敏河

    即今黑龙江省绥化市北努敏河。源出小兴安岭,西南流入呼兰河。《清一统志·黑龙江》 “呼伦河”条下:通肯河“又东有纳敏河、额叶赫河、呼拉库河,南入呼伦河”。

  • 悦江

    即今四川泸县、泸州市境之龙溪河。《清一统志·泸州》: 悦江“在州东北二十里。源出荣昌县白马洞,流入州境龙马潭,入大江”。

  • 白石原

    亦名西原。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梁原乡一带。《元和志》卷3良原县:“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寰宇记》卷32泾州良原县:白石原“其原起自县西南三十里,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一在南三十里,更名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