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台 (臺) 山
亦名柏山。在今辽宁朝阳县南。《清一统志·承德府一》: 柏山 “亦名烽台山。山有十六峰,盘郁四十余里。山顶有辽安州城废基,断井颓垣,犹可辨识,山半有辽买岩寺旧址,乾统八年耶律劭碑尚存”。
亦名柏山。在今辽宁朝阳县南。《清一统志·承德府一》: 柏山 “亦名烽台山。山有十六峰,盘郁四十余里。山顶有辽安州城废基,断井颓垣,犹可辨识,山半有辽买岩寺旧址,乾统八年耶律劭碑尚存”。
在今河南开封市。《方舆纪要》卷47开封府祥符县:汴故宫“在府城内正北。朱梁始都此,曰建昌宫。石晋改为大宁宫。周显德中,尝修治之。宋营缮益广,谓之大内。正殿曰大庆,其别殿以数十计。又有苑内诸殿,绵延相属
金北边部族。即蒙元史料所载之散只兀(又作珊竹、撒勒只兀惕)部,是蒙古分部之一,与乞颜部为同族疏属。居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湖之东,辉河、伊敏河流域。
①在今江西信丰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信丰县: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岖岭,上多怪石,与南康分界处,巫水出其下,流会绵水,入于桃江”。②又名孝堂山。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孝里铺东。《左传》:
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南高家楼。清乾隆《天津县志》卷9:“兴国场,初在静海咸水沽,今移高家庄。”盛产海盐,清于此设盐使,后并入丰财场。
今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南之伊敏河。为海拉尔河支流。《金史·宗浩传》 载,金军于忒里葛山击走山只昆所部后,进至呼遏水 (今辉河),山只昆部长等降,因言“所部迪列土近在移米河,不肯偕降,乞讨之”。即此。即
唐武德五年(622)分南宾、安京二县地置,属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邕宁县西南苏圩镇。《元和志》卷38如和县:“因县西南四十里如和山为名。”景云二年(711)属邕州。北宋景祐二年(1035)废。古县名。唐武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济源县(今河南济源市)。四年(621)废。
在今贵州桐梓县北。为桐梓河源之一。《明一统志》 卷72播州宣慰司: 斋郎水 “在宣慰司(今遵义市) 北二百里。源出蒿芰里楚米坡,经小溪里入泸州合江,会蜀江。古有苗斋郎者居此,因名”。
明洪武五年(1372)改八舟军民长官司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北二十里八舟。后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1414)属黎平府。清以后废。
唐武德七年 (624) 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十二里洛阴村。贞观元年 (627)废。古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析阳曲县罗阴城置,治今山西省阳曲县东洛阴。属并州。贞观元年(627年)又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