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玉笥山

玉笥山

①即宛委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水经·渐江水注》:“(山阴)南又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史记·太史公自序》:“上会稽探禹穴。”《正义》引《括地志》:“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即会稽山一峰也,在会稽县东南十八里。”

②即今江西峡江县西南复箱峰。《隋书·地理志》:庐陵郡新淦县“有玉笥山”。《寰宇记》卷109吉州新淦县:玉笥山“在县南六十里。道书云,玉笥山福地山也,有水东流。山数十里,地宜谷稻,肥美。陶宏景《玉匮书》云,山今属巴山,在县西四十里。有废清居观,即梁公社。被流于南, 回而隐于此山,因置观焉。梁司徒左长史萧子云为作铭也”。《清一统志·临江府》:玉笥山“在峡江县(治今巴邱镇)东南四十里。……《旧志》, 旧名群玉峰。相传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巡南部,受上清箓于群玉之山。见有玉箱如笥,委坛中, 忽失去, 因改今名。道书以为第三十七洞天。有三十二峰、二十四坛、十二台、六洞、十一亭、七源、二坞、四谷、三十六涧,其余潭石宅井坡岭,名迹不可悉数。元《揭徯斯万寿承天宫碑》云,天下称名山,在大江之西者有三:曰閤庐、曰冏皂、曰玉笥,而玉笥尤为天下绝境”。

③一名石帆山。在今湖南汨罗市西北。《水经·湘水注》:“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亦曰地肺山’。”《方舆胜览》卷23引甄烈《湘中记》:“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屈平之放,栖于此山而作《九歌》焉。”山之得名,据《太平御览》卷41引《玉笥山记》说:“汉武好仙,察众山之迹,知此山为灵感之司,遂于山顶致降真坛, 日夕祈祷,天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至其坛侧,飘风大振,卷玉笥而去,因封为玉笥山。”


(1)古山名。又称石帆山。在今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北岸。相传屈原流放于此,作诗篇《九歌》。清乾隆时建有屈子祠。(2)今山名。古称群玉峰。在江西省峡江县东南。相传汉武帝南巡,受上清箓于群玉之山,见有玉箱如笥委坛中,忽失去,因改今名。《揭徯斯万寿宫碑》:天下称名山,在大江之西者有三:曰匡庐、曰閤皂、曰玉笥,而玉笥尤为天下绝境。山峦起伏,连绵三十二峰,仙境不绝。全境有一祠、二宫、四观、六石、七洞、十一亭,皆称奇观。尤以紫霄石拔地千仞,故古人诗云:“玉笥峰高仙所都,登临不尽意踟蹰。”


猜你喜欢

  • 柏庙山

    亦名柏茂山。在今四川简阳市北。《新唐书·地理志》 阳安县: “有柏庙山。” 《清一统志 ·成都府一》: 柏茂山,“ 《旧志》: (柏庙山) 今曰柏茂山,在州东北八十里。峰峦卓立,为群山之首。盖庙茂声近

  • 永泰县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六十里永泰乡。《元和志》卷33永泰县:“地号永泰,因以为名。”天宝初属梓潼郡,乾元初复属梓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入盐亭县。十年(1077)

  • 喀什艾提卡尔礼拜寺

    明景泰年间建。在今新疆和田县。为伊斯兰教著名寺院之一。

  • 喀喇沁左翼旗

    清初置,属塔子沟厅 (后属承德府)。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北官大海,后迁今县之南南公营子。俗称南公旗。原属直隶,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1928年属热河省。1949年迁治大城子镇 (今

  • 五垒山

    在今山东文登市南五十里。山下即五垒岛海口。《寰宇记》卷20文登县:“五垒山在县南五十里,其山南北成形(行)入海,如垒焉。”《方舆纪要》卷36称:五垒山“南北成行入海,宛如营垒”。

  • 银川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银州置,治所在儒林县 (今陕西横山县东党岔乡)。辖境相当今陕西米脂、佳县和榆林市东南部、横山县东部地。乾元元年(758) 复为银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银州置,治儒林县(

  • 隆山县

    ①西魏末改犍为县置,属灵石郡。治所即今四川彭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彭山县: “隆山郡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故也。” 北周为隆山郡治。隋属隆山郡。唐武德元年 (618) 属陵州,贞观元年(627)

  • 教化三部长官司

    又作教合三部长官司。明洪武中置,属临安府。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南六里旧城。清初废入开化府,以其地为开化里。

  • 封桥

    即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阊门西枫桥镇东。宋周遵道 《豹隐纪谈》: “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见“枫桥”。

  • 新江塘河

    即今浙江海宁市中部辛江塘。明万历时开浚。《方舆纪要》 卷90海宁县: 新江塘河 “自湖州府德清县界大麻溪支流,由县西北庄婆堰、东抵县城濠,逶迤曲折,析为众流,东北入嘉兴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