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玉虚洞

玉虚洞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香溪镇东四里谭家山麓。《寰宇记》卷148归州兴山县:“玉虚洞在县南五十里。唐天宝五载,其洞忽开,可容千人。”南宋陆游《入蜀记》:“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肩舆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其下即香溪。《清一统志·宜昌府》 引《州志》:“洞有三:中曰玉虚,旁有二小洞,一名青莲,一名水帘。”


(1)在福建省明溪县城北郊蟠龙山下,距城2千米。曾被徐霞客喻为“武夷三绝”之一。相传古时这里常有龙蛇作祟,由玉虚仙翁下凡镇服,故名。又因洞门滴水涓涓,又名滴水岩。分上下两洞。上洞为主洞,分前、中、后三洞:后洞约50平方米,暗同黄昏,巉岩危石,崎岖不平;中洞约200平方米,有祥云岩、接仙桥、跃鲤岩、狮子岩、佛头石、天鼓和石竹等近百处景物。其中尤以天鼓、虚鸣窍最妙,用鞋、笠轻拍,即嘭、嘭作响,经久不息;前洞豁亮平坦,约100多平方米,有天泉、天池、仙枪、仙戟、仙剑和南天门等景致。下洞名听泉台,有困鲤石、洞底日月、天河等数十处胜景。径曲廊回,有两条甬道可通上洞。洞前峭壁上镌有“玉虚洞天”四个大字和宋以来题刻50多处。(2)在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东2千米许的谭家山麓、香溪河畔。相传唐天宝五载(746年)发现。洞门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虚洞天”四字。进洞门右行,下石阶五十余级,即达洞之内厅,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平面纵长约85米、宽约40米、高约50米,约 3600 多平方米,宏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洞中清泉长滴,钟乳石附于四壁者形如龙虎、仙人、鸟兽;垂于洞顶者状如旗幡、宝盖、宫灯,绚丽多姿。壁间垂一巨型钟乳石,似盘龙大柱,高10余米,尤为绝异。据记载,唐代李白、杜甫,宋代陆游均曾游此。洞中有宋人谢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题刻和清人甘立朝等撰《游玉虚洞记》碑刻。


猜你喜欢

  • 菜荠山

    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三十里海中之彩旗山岛和大孟山岛。清光绪 《嘉兴府志》 卷13: “两山如门,中有菜荠港,海舟出入,于此最险。乍浦三关,此其一也。”

  • 铁斤泽

    即地斤泽。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宋史·党项传》: 淳化二年 (991),李继迁居王庭镇,赵保忠往袭之,继迁奔铁斤泽”。即此。

  • 四路口隘

    即今浙江永康市东北四路镇。《方舆纪要》卷93永康县:四路口隘“在县东北六十里,与东阳县接界。《闻见录》:自永康趋东阳,出四路口长户坑,为往来之径道”。

  • 孙吴县

    1937年伪满析瑷珲县置,属黑河省。治所在孙吴街(今黑龙江省孙吴县)。以孙、吴二姓居于此得名。1945年划归黑龙江省。在黑龙江省北部,东北濒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属黑河市。面积 4454 平方千米

  • 湿山

    即茂湿山。在今四川茂县北十二里。《新唐书·韦皋传》: 贞元十三年 (797) 攻吐蕃,“元膺出湿山、成溪” 即此。

  • 阿里雅拉克山

    在今新疆且末县东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7:卡墙河有三源,“一源出阿里雅拉克”。

  • 屯有县

    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北道黄州。一说在黄州东南凤山郡或京畿道临津江下游丰德。西晋后废。古县名。西汉元封时置,治今朝鲜黄海北道黄州,一说治今黄州东南凤山郡或开城西南丰德。属乐浪郡。西晋后废。

  • 长宁郡

    ①东晋安帝时侨置,属荆州。治所在长宁县(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三十里)。辖境约当今湖北荆门市及南漳县东南部。南朝宋明帝时改为永宁郡。②北齐置,属北朔州。治所在长宁县(今山西神池县境)。隋开皇初废。(1)东晋

  • 故墅

    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十里。《资治通鉴》: 唐武德元年 (618),“车驾幸周氏陂,过故墅”。胡注:“故墅,在高陵县西十里店,上旧所居也。武德六年,名龙跃宫。”在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唐武德元年(618年)高祖

  • 丛角山

    在今山东昌乐县南二十五里。《隋书·地理志》:北海郡营丘县“有丛角山”。《寰宇记》卷18潍州昌乐县:“山有三峰,岌如丛角。”俗名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