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帝城

白帝城

东汉初公孙述筑,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山上。《水经·江水注》:“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邑”,故以为名。其后历为州、郡、县治所。北宋时移州、县于今奉节县,城遂废。城居高山,形势险要。三国时蜀汉以为防吴重镇。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此城,后死于城西永安宫。临终前托孤诸葛亮。唐李白有《早发白帝城》、杜甫《白帝城》诗篇。古城城垣遗址尚依稀可见,山顶上有白帝庙。


在重庆市奉节县城东4千米处,扼瞿塘峡西口长江北岸。相传为公孙述所建。奉节古称鱼复,又名夔州。西汉末公孙述割据四川,依托“殿前井中有白龙出”的传说,于东汉建武元年(25年)自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城垣遗址今尚依稀可见。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时在此托孤于诸葛亮。城在临江的白帝山上,今存白帝庙。唐以前为公孙述祠,明称正义祠,清始改名白帝庙。今存寺庙系清康熙后重修。主要建筑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楼等。明良殿塑刘备、诸葛亮等像。殿两侧为碑林,陈列隋以后石碑70余通,著名碑刻有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龙山公墓志》等。1984年在庙内雕塑刘备托孤群像。庙前平台可远眺江景,东为瞿塘峡,长江两岸赤甲、白盐二山高插云霄,雄奇无比。三峡水库蓄水后,白帝城遗址被淹没,白帝山由三面环水变为“水绕四门”,成为江上孤岛,风景更加秀丽。山上白帝庙依旧。

白 帝 庙


猜你喜欢

  • 鼎口镇

    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北二十里。《明史·地理志》 常德府龙阳县: “北有沅水,东北有鼎水流入焉,谓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检司。”

  • 梓山墟

    即今江西于都县东二十里梓山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 卷9: 雩都县东有梓山墟。

  • 双林寺

    原名中都寺。在今山西平遥县城西南十四里桥头村北侧。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明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和塑像大都为明代遗物。有三进院落。除山门外,中轴线有天王殿、弥陀殿、大雄宝殿、佛母殿,两厢配有罗

  • 沈边长官司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沈边土千户置,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南兴隆镇西之沈村。光绪二十九年(1903)属打箭炉直隶厅。宣统三年(1911)改流,1914年后改为沈村。

  • 绿绕亭

    在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 (岩前镇)) 西三十八里西溪南村。为过街亭。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明景泰七年 (1456) 重建。亭梁枋上刻有题铭: “景泰七年岁次丙子十一月十八日甲申吉辰重建绿绕亭,以

  • 塘头厦村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南塘厦镇。清光绪 《广州府志》 卷69墟市: 东莞县有 “塘头厦村”。

  • 卧桥

    一名握桥。在今甘肃兰州市旧城西门外。相传始建于唐代,名河厉桥。明永乐年间改建,称为卧桥(握桥)。桥下无墩,数十根长十多米、粗三十多厘米的大圆木分埋于两岸,称为卧木。卧木之下衬砌以糯米、石灰粘接的大石条

  • 东宁州

    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所在齐熙郡齐熙县(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广西融水、融安、罗城等县地。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融州。南朝梁大同中置,治齐熙县(今广西融水县)。辖境约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

  • 那龙墟

    ①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北那龙圩。清时有把总驻防。②亦作那隆墟。即今广西灵山县西南五十里那隆镇。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钦州有那隆墟。宣统《广东舆地全图》灵山县图:西南有那隆墟。

  • 英机黎国

    或译作��咭利。 即今英国。 名见清陈伦炯 《海国闻见录》。清谢清高 《海录》: “英吉利国即红毛番,在佛郎机西南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