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楼山

石楼山

①在今山西沁水县南。《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石楼山在县城南, 山下有濯缨泉,流入杏谷水。”《清一统志·泽州府》:石楼山“在沁水县西南里许,俯瞰县城, 山石崚嶒,望之若楼台状”。

②又名通天山。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水经·河水注》:“蒲川水出石楼山,南径蒲城东。”即此。石楼县以此名。《资治通鉴》: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北齐文宣帝高洋自离石道讨山胡,大破之,“遂平石楼。石楼绝险, 自魏世所不能至,于是远近山胡莫不慑服”。

③即今山西兴县东北石楼山。《清一统志·太原府》:石楼山“在兴县东北五十里。峭壁孤峰,高百余丈,四面不可梯。唯向北一小径,迂回可达峰头,俯视群山,若培��然”。

④在今浙江义乌市东。《方舆纪要》卷93义乌县:石楼山“在县东二十八里。一名白岩山。四面孤绝,东西两岩相峙,远望若浮图,层级高下,类重楼复阁”。

⑤一名楼观山。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清一统志·西安府一》:石楼山“在盩厔县东南三十七里。峰峦层叠,形势如楼”。


又称通天山。在山西省石楼县东南,与黄云山相连,县以山名。《水经注》:“蒲州水出石楼山。”《资治通鉴》:东汉永和六年(141年),“夏,使匈奴中郎将张耽、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击乌桓于通天山,大破之”。胡三省注:“通天山即石楼山也。”


猜你喜欢

  • 大阳埠

    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太阳埠乡。《方舆纪要》卷85鄱阳县:大阳驿在“府东北百里,路出浮梁县。《舆程记》:府东北二十里曰磨刀石,又六十里曰鸳鸯岭,又十里即大阳埠也”。

  • 泾口砦

    南宋置,属峨眉县。在今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南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7: 峨眉县七寨有 “泾口寨”。

  • 虎啸桥镇

    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二十八里黄姑镇。清光绪 《平湖县志》 卷1 《东十九都西区全图》 有虎啸桥镇。

  • 微州

    唐贞观十一年 (637) 改西利州置,治所在深利县 (今云南永仁县)。辖境约当今云南永仁县和四川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地。天宝后废。唐羁縻州。贞观十一年(637年)改羁縻西利州置,治深利县(今云南永仁县)

  • 猛虎寨

    南宋绍兴中置猛虎巡司,属南丰县。在今江西南丰县南五十里。元初改为猛虎寨,元末废。在今江西省南丰市南。南宋初置巡检司于此。

  • 陵城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铜州。治所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贞观八年 (634) 属容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北流县。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西南。属铜州,后

  • 盛京统部

    政区名。清代谓我国东北地区为盛京统部。统辖山海关以外,内、外蒙古以东,外兴安岭 (今俄罗斯斯塔诺夫山) 以南,奉天府尹及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所属地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 改设东三省总督及奉天

  • 北溪

    即今广东揭阳市北之北河。《清一统志·潮州府》:北溪“在揭阳县城北。有二源:一出长乐县界,一出嘉应州界,合流经飞泉、贵人诸山。……至浦湾渡合于南溪”。

  • 槐柏堡

    即今陕西洛川县东槐柏乡。《清一统志·鄜州》: 槐柏堡 “在洛川县东五十里。城周三里有奇”。

  • 戎州都督府

    唐贞观六年(632)置,治所在戎州(今四川宜宾市)。辖境东自贵州普安、兴义,北达四川宜宾、雷波,西至怒江,包有今云南大部。二十三年(649)废,改置郎州都督。永徽三年(652)复置戎州都督。开元年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