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钟山

石钟山

①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寰宇记》卷111引《辩石钟山记》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清一统志·九江府一》 谓湖口县有二钟山,“一在县治南曰上钟山,一在县治北曰下钟山。各距县一里,皆高五六十丈,周十里许,其势相向”。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曰:“上钟岩与下钟岩,下皆有洞,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清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此。

②在今四川巫溪县东北十五里。《舆地纪胜》卷181大宁监:石钟山“山有巨石如钟,下有三足,烟火之迹宛然。父老谓尔朱仙丹炉云”。


在江西省湖口县(双钟镇)。雄峙长江之滨,鄱阳湖口。城南北两端各有一山,倚南临湖为上石钟山,靠北濒江称下石钟山,其势相向,合称双钟。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名(《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均由石灰岩构成。上石钟山石林耸立,有瑞云洞、观音岩等诸胜。下石钟山海拔70米左右,峭壁悬崖,林木繁茂。雄奇秀丽的景色,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陶渊明、谢灵运、颜真卿、白居易、苏轼、苏辙、黄山谷、陆游、文天祥、王阳明、罗洪先、翁方纲等慕名而至,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记。唐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和宋苏轼的《石钟山记》更是千古佳作。山控扼江湖,居高临下,形势险要,向有“江湖锁钥”之称。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会战于此。大败湘军,取得了著名的“湖口大捷”,迫使曾国藩走投无路,欲跳水自杀。唐宋以来山上即有楼台建筑,今存古建筑皆清咸丰晚年所建。为旅游胜地。


猜你喜欢

  • 十家堡

    即今吉林梨树市东南十家堡镇。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8:南满铁路“十家堡驿距四平街驿九里七”。

  • 新墙市

    即今湖南岳阳县 (荣家湾) 东十五里新墙河南岸之新墙镇。《清一统志·岳州府二》 “庙前市”条下: “新墙市,在县南六十里。”

  • 双峪岭

    在今甘肃定西县南。《方舆纪要》卷59安定县:双峪岭在“县南五十里”。

  • 蒙茏城

    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水经·江水注》:“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径蒙茏戍南。梁定州治,蛮田秀超为刺史。” 即此。

  • 白砖砦

    北宋置,在今湖南桃源县北一百二十里。《宋史·地理志》 常德府:“元丰三年,废白砖、黄石二砦。”

  • 唐山镇

    即今河北唐山市。原名广东村,因开滦煤矿的开发和铁路的修筑,清末改为唐山镇。1938年改为唐山市。(1)在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西部、唐山东麓。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唐山,人口310

  • 蓝关

    在今广东龙川县东南,距五华县西北岐岭不远。唐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指此。清嘉庆 《龙川县志》 载: “通衢界龙川、长乐之间,潮、嘉晋省之要道,有与秦

  • 芦花

    即今四川黑水县。芦花为藏语“落夸”的谐音,意为“倾斜”。1935年《川西边事辑览》附图有“芦花”。1952年置芦花行政委员会,1954年为黑水县驻地。

  • 卢溪水

    ①又名湟水、洭水。即今广东连州市西北东陂河、连江。《水经·洭水注》:洭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方舆纪要》卷101连州:卢溪水在“州西北二十里。源出湖广蓝

  • 湓城县

    隋大业初改彭蠡县置,为九江郡治。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旧唐书·地理志》 江州浔阳县:“炀帝改为湓城,取县界湓水为名。” 唐初改为浔阳县。古县名。隋大业二年(606年)以彭蠡县改名,以县界湓水得名。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