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门道

石门道

古道路名。隋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交通线。隋开皇五年(585),率益、汉二州兵所开,是在秦汉五尺道基础上建成。以石门山为名。自今四川宜宾市南行,经高县、筠连、云南盐津、昭通、宣威,南抵曲靖。由此而西达今昆明、大理。唐与南诏的交通,多经由此道。《新唐书·韦皋传》:“由石门趋云南,而南诏复通。石门者, 隋史万岁南征道也。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兵南溪,道遂闭。”即此。在今盐津县豆沙关有唐贞元十年(794)袁滋摩岩石刻。


隋、唐时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间的重要通道。自今四川省宜宾市西南行沿横江入滇境,经云南省盐津县、豆沙关,再经昭通市等地,通往昆明市、大理市。因经石门镇(今豆沙关)得名。其前身为秦五尺道和汉通西南夷道。隋开皇五年(585年)辟,唐贞元十年(794年)西川节度使韦皋遣马益重开。与南诏间交往多取此道。今豆沙关犹存唐遣南诏使者袁滋记韦皋遣使开路置驿经过的摩崖石刻。


猜你喜欢

  • 排调长官司

    清置,治所在今贵州丹寨县东排调镇。后废。

  •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三十里。《春秋》: 庄公二十九年 (前665),“城诸及防”。杜注: “诸、防皆鲁邑。”西汉置诸县于此。(1)古国名。商代方国。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国语·郑语》:“彭

  • 东石墟

    即今广东平远县东北东石镇。清设东石汛。

  • 伽师县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属新疆疏勒府。治所在牌素巴特回庄(今新疆伽师县)。民国初属新疆喀什噶尔道。1930年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属喀什地区。面积 6670 平方千米。人口32.

  • 披沙设治局

    1929年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宁南县。1930年改为宁南县。

  • 洪家埠

    即今安徽怀宁县东北洪镇乡 (洪家铺)。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 安庆府怀宁县 (今安庆市) 西北有洪家埠。

  • 月氏都督府

    即月支都督府。《新唐书·西域传·吐火罗传》:“显庆中,以其阿缓城为月氏都督府。”在今阿富汗喀布尔北昆都士。

  • 洚河

    即今河北泊头市西之清凉河。《方舆纪要》卷13交河县: 洚河在 “县南五里。亦曰枯洚渠。即阜城县之胡卢河,东北流经此,有南济桥跨其上。又东北五十里为三岔河,滹沱河会流处也。亦曰三汊河”。

  • 梓奥山

    在今浙江瑞安市北梓岙乡。《方舆纪要》卷94瑞安县: 梓奥山 “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有二十四盘岭”。

  • 南谯州

    南朝梁大同二年 (536) 侨置,治所在桑根山下 (今安徽全椒县西北)。北齐天保三年 (551)徙治新昌郡 (今安徽滁州市)。北周辖境相当今安徽滁州、全椒、来安及江苏盱眙等地。隋开皇初改为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