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 (緜) 谷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兴安县置,为利州治。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元和志》 卷22绵谷县: “因县东南绵谷为名。” 大业三年 (607) 为义城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利州治,天宝元年(742) 为益昌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利州治。元为利州及广元路治。明洪武九年 (1376) 废入广元州,十三年 (1380) 复置,二十二年 (1389) 又废。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兴安县置,为利州治。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元和志》 卷22绵谷县: “因县东南绵谷为名。” 大业三年 (607) 为义城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利州治,天宝元年(742) 为益昌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利州治。元为利州及广元路治。明洪武九年 (1376) 废入广元州,十三年 (1380) 复置,二十二年 (1389) 又废。
在今江西金溪县西北。为金溪水注入抚河之口,因名。《陈书·周文育传》: 永定三年 (559),讨王琳、余孝励,“文育遣吴明彻为水军,配周迪运粮,自率众军入象牙江,城于金口”。王琳攻周迪,“迪等败绩,文育
在今贵州兴义市东北顶效镇境。1975年在此发现的大量人类化石,属于 “新人” 阶段。这是贵州的一处时代很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①今黄河上游支流大夏河。源出今甘肃夏河县西南西倾山东麓,北流到临夏县莲花乡入黄河。《汉书·地理志》: “漓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水经·河水注》: 漓水 “导源塞外羌中……又东径白石县故城南,…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二十里汲下村。《左传》:成公十七年(前574),“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 自戏童至于曲洧”。即此。西汉置新汲县于此。古邑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左传》
即今江苏徐州市东北贾汪区。津浦铁路有支线通此。
亦名金钱圩、惠民圩、化成圩。在今安徽宣州市西北。三国吴赤乌二年 (239) 筑,历经修建。至清代圩周一百二十余里,溉田二十余万亩。又称金钱圩、惠民圩、化成圩。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筑,在今安徽省宣
①三国魏正始元年 (240) 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西北二十里丰城乡。西晋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正始元年(240),“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菑、昌国县界为新汶
即今湖北当阳市东脚东乡。清同治 《当阳县志》 卷1 《市镇》: “脚东港,即古葛藤。在治东四十里。”
在今江西万安县南五里。《陈书· 高祖纪》: 南朝梁大宝元年 (550),“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遣主帅杜平虏千人入赣石鱼梁”,即此。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李迁仕遣
在今福建尤溪县东北。《清一统志·延平府》: 彭坑岩 “在尤溪县东北三十里。有巨石数十围叠其巅,旁开小洞口,中有池有井,水深不可量。其下曰梅营坂,梅树多至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