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牛顶
一名胜水岩。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四十五里黄牛顶。海拔895米。《清一统志· 永平府一》“箭笴山” 条下: “东北为胜水岩,以西其巅尤狭,置木梯以行,俗呼为背牛顶,以山后有石如牛,故名。”
一名胜水岩。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四十五里黄牛顶。海拔895米。《清一统志· 永平府一》“箭笴山” 条下: “东北为胜水岩,以西其巅尤狭,置木梯以行,俗呼为背牛顶,以山后有石如牛,故名。”
亦名帕尔宗。即今西藏亚东县东北帕里。藏语意为猪山。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帕里“即帕克哩”。为由江孜至亚东关孔道。
在今四川开县东北温泉镇。《新唐书·地理志》: 万岁县 “有盐” 指此。《方舆纪要》 卷69开县: “三潮溪在县东北五十里温汤井侧。《志》云: 井有三水: 曰杉木、曰柏木、曰龙马,皆开煎盐课。”
一作阳武峪堡。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二十五里阳武村。《方舆纪要》卷40崞县:扬武峪口堡“堡西又有扬武上下关”。
南齐永元间侨置,属益州。治所新巴县,寄自阴平县(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柏隆镇东北)。梁废。
在今四川简阳市北三十里。《舆地纪胜》卷145简州:小桃源“在郡治望湖楼东,天水相接,放目无际,遥见云顶,耸翠半空,为西州第一。以桃花最多,故以小桃源扁之。又叠石作武陵洞口之状,迥然与尘寰相隔矣”。又称
①即今湖南桂阳县北泗洲山。《方舆纪要》卷80常宁县“英头山”条下:“又四州山,在县南六十里。叠峤连云,望见四州,因名。”②在今陕西留坝县南,与武关驿对。《方舆纪要》卷56褒城县:四州山“山高耸。登其顶
唐置,属新繁县。在今四川新都县西北新繁镇南。《方舆纪要》 卷67新繁县: 沱江驿 “以沱江为名”。《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一年 (870),将军宋威援成都,败南诏于新都,“进军沱江驿,距成都三十里”。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二十五里南口镇。地当居庸关之南,故名。北魏称下口,北齐称夏口,元始称南口。为京北要冲,历为兵家争战之地。《元史·札八儿火者传》: 太祖用兵中都,金人持居庸之塞守卫,令札八儿轻骑前导
一作波洛冲克克河。即今青海东部之湟水上源。《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湟水 “番名波洛冲克克河。在西宁边外西北青海之东,源出噶尔藏岭,有三泉,一名伊克乌拉古台儿,一名土尔根乌拉古台儿,一名查哈乌拉古台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降无为路置,属庐州路。治所在无为县(今安徽无为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无为、庐江、巢湖三市县地。明洪武初废无为县入州,属庐州府。1912年废州为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