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安徽濉溪县南。《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 七月,“康承训克临涣,杀获万人,遂拔襄城、留武、小睢等寨”。在今安徽省濉溪县南。唐咸通十年(869年),康承训攻庞勋,进克此寨。
即今山西忻州市南之牧马河。《方舆纪要》卷40忻州: 牧马水在 “州南七里。源出州西南五十里白马山,东北流经三交村,有牛尾庄水流合焉。又东经州南,而东北入定襄县界,合三合水,下流注于滹沱。有灌溉之利”。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8南安府崇义县: 南源水在 “县西南五十里。出南源山,东流北折合西符水。《志》 云,西符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县西镬山,东流至此会南源水,谓之符江口。又东入南康县
亦称归化城土默特部。明蒙古部落。《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嘉靖间谙达(旧作俺答)筑城于丰州滩,采木架屋以居,谓之板升(板升汉言屋也)。是为西土默特。”驻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游牧地相当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7铜陵县: “管山口镇在县东。”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资治通鉴》:东晋元兴元年(402),后秦姚为北魏军包围于柴壁,“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将据天渡运粮以餽平”。胡注:“柴壁在汾东,天渡盖汾津之名,在汾水西岸。”在今山西省
《汉书·地理志》 平原郡有楼虚侯国。据 《水经·河水》: 河水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郦道元注: “ 《地理志》: 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庐为侯国也。”可证楼虚乃
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永安乡西北。《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得汉城山在 “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崛起崖堑,峭壁千仞,上设城郭,有三门,出泉,冬夏不竭,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顶平数里,
即今山西平定县东南之南川河。《方舆纪要》 卷40平定州: “南川水在州南五里,源出七里岭,东流合于洮水。”
亦名马塔儿海子。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廷克木音高毕 (泊) 一带。明金幼孜 《北征录》:永乐八年 (1410),朱棣北征,三月 “二十九日午次清水源,有盐池,盐色或青或白,军士皆采食。三十日驻跸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