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巴拉土司
一作巴彦南称界内住牧喇嘛。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觉拉寺 (今青海囊谦县西北觉拉乡)。民国周希武 《玉树调查记》 卷上: “觉拉寺,属地在杂曲河北,囊谦拉林之间,属民百余户。按觉拉寺即 《旧志》所谓南称界内驻牧喇嘛觉巴拉族也。”
一作巴彦南称界内住牧喇嘛。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觉拉寺 (今青海囊谦县西北觉拉乡)。民国周希武 《玉树调查记》 卷上: “觉拉寺,属地在杂曲河北,囊谦拉林之间,属民百余户。按觉拉寺即 《旧志》所谓南称界内驻牧喇嘛觉巴拉族也。”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建,在今陕西咸阳市南渭河上。因与长安城西便门相对,又称便桥。唐时亦名咸阳桥。是汉、唐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唐末废。北宋景德二年(1005)重修,后毁。明改为浮桥。
即古木马河。源出陕西城固县西南凉水井,东北流经西乡县南会洋水,东注于汉。《清史稿·地理志》 汉中府西乡县: “牧马河自城固入,径城东南,会洋水。”(1)又名七岭河。相传唐大将尉迟恭曾在河边牧马而得名。
东汉建武二年(26)改山桑县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北三十六里坛城集。三国魏复为山桑县。东汉改山桑县置,治今安徽省蒙城县北坛城镇。属汝南郡。三国魏复为县。
南宋置于废商州,属叙州。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商州镇。
亦作红梅。在今广东南雄县东北梅岭镇。明洪武十六年 (1383) 置于梅关下,后迁于此。
即今安徽当涂县北十里大金山。《元和志》卷28当涂县:赤金山“出好铜与金类,《淮南子》、《食货志》所谓丹阳铜也”。古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北。曾以产好铜著名,古谓之丹阳铜。
北魏孝昌中置,为泰宁郡治。治所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二十五里固镇村。北齐改永宁县。古县名。北魏孝昌中置,治今山西省沁水县西故城镇。为泰宁郡治。北齐废郡改县名永宁县。
清属玉环厅。即今浙江玉环县东海中大鹿山。
即今陕西洛南县南县河。源出洛南县西南,东北流注于洛河。《水经·洛水注》: “洛水又东历清池山,东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
即京绥铁路京门支路。自北京西直门站至门头沟京西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