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积山
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北。世传张果隐处。《方舆胜览》卷69:豆积山“冲妙先生之别隐。淳熙中,宪使李大正大书‘遯迹山’三字镌于石山之麓”。《清一统志·汉中府一》 引《府志》:“山在凤县(今凤州镇)北一里。一名龙脑山。上有消灾岩,下临嘉陵江,有张果老洞。”
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北。世传张果隐处。《方舆胜览》卷69:豆积山“冲妙先生之别隐。淳熙中,宪使李大正大书‘遯迹山’三字镌于石山之麓”。《清一统志·汉中府一》 引《府志》:“山在凤县(今凤州镇)北一里。一名龙脑山。上有消灾岩,下临嘉陵江,有张果老洞。”
①东汉建安二十三年 (218) 刘备分巴西郡置,治所在宕渠县 (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乡渠江南岸城坝古城)。不久废。三国蜀汉延熙中又置,后又废。西晋永兴元年 (304) 李雄复置。辖境相当今四川渠
亦名铁公铺、铁冈铺。即今湖南衡南县(衡阳市) 西南四十里铁市乡。唐代即有铁矿铺之名,以在此开采铁矿而得名。
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东南军山镇北。《水经·汉水注》:“江水又东径小军山南。”
即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明史·西域传》:养夷 “在赛兰东三百六十里。城居乱山间”。永乐时,陈诚至其地。
明洪武七年(1374)置,属巩昌府,十五年隶岷州卫。治所即今甘肃舟曲县。清废为西固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治今甘肃省舟曲县。属岷州卫。1913年改置西固县。
战国赵邑。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扶柳城。《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取扶柳。”西汉置扶柳县。古邑名。战国中山国邑。后属赵。即今河北省冀州市西北扶柳城。因其地有扶泽,泽中多柳,故名。《战国策·赵策四
即缺门山。在今河南新安县西二十二里。《金史· 地理志》 新安县: “有阙门山。” 《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阙门山,“ 《旧志》: 东曰青龙,西曰凤凰,两山相对如阙,谓之阙门。俗亦曰铁门”。
即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之北峰。清光绪《华岳志》卷1引范守已记曰:云台峰“在岳东北。其山两峰峥嵘,四面悬绝,上冠云景,下通地脉,嶷然独秀,有若云台”。在陕西省华阴市区南。华山北峰。海拔 1614.7 米。
唐武德四年 (621) 析春州置,治所在铜陵县(今广东阳春市东北)。次年废。万岁通天二年(697) 复置,长安中又废。开元十八年 (730) 复置,治所在富林县 (今广东云浮市西南富林镇)。天宝元年
即今四川隆昌县西北双凤镇。清乾隆《隆昌县志》卷4:双凤驿场“北六十里”。驿当内江与隆昌之间,距离均六十里,为巴蜀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