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龙山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清道光《城口厅志》卷4:赤龙山在“厅北一里。为厅城主顶山。《通志》名城口山。山下有诸葛城遗迹。山极雄峻,重叠三层: 由山麓上第一层,高五里为城口山,一名鹞子岩。又上五里至中层,名轿顶山,一名轿顶寨。又上三十里至顶为赤龙山,一名池龙山。其来龙绵亘数百里,直连陇首山。山上左有池,阔数丈;右有池较大,水皆澄清,深不可测。绝顶四时有云气,聚则主雨,散则立晴。农人以此占验”。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清道光《城口厅志》卷4:赤龙山在“厅北一里。为厅城主顶山。《通志》名城口山。山下有诸葛城遗迹。山极雄峻,重叠三层: 由山麓上第一层,高五里为城口山,一名鹞子岩。又上五里至中层,名轿顶山,一名轿顶寨。又上三十里至顶为赤龙山,一名池龙山。其来龙绵亘数百里,直连陇首山。山上左有池,阔数丈;右有池较大,水皆澄清,深不可测。绝顶四时有云气,聚则主雨,散则立晴。农人以此占验”。
即大古剌。在今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下游一带。或在勃固,或在丹那沙林。《新唐书·南蛮下·骠》:“由弥臣至坤朗,又有小昆仑部,王名茫悉越,俗与弥臣同。由坤朗至禄羽,有大昆仑国,王名思利泊婆难多珊那。川原大于弥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汀州为路,属福建行省。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县)。大德三年(1299)罢福建行省后改属江浙行省。辖境相当今福建武夷山脉以东,明溪、清流、连城、上杭、永安等县市以西地区。明洪
隋开皇十六年(596)降大庾县置,属南康县。在今江西大余县东二里。唐神龙元年(705)升为大庾县。
在今天津市蓟县、宝坻境内,东南流汇窠头河,入蓟运河。古鲍丘水上游即今潮河,下游略与今白河平行南流,折东南循今蓟运河下游入海。据《水经·鲍丘水注》: 鲍丘水至古潞县 (今通县东)西入沽河 (今白河)。当
一作春稽卡伦。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春贾。乾隆 《西域图志》 卷13伊犁西路: 春济 “在伊犁西南三百里。……山谷联延,并设卡伦”。
唐显庆元年(656)置,属悉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元和志》卷32悉州识臼县:“地名识臼,因之为名。”天宝元年(742)改为昭德县。古县名。唐置,治今四川省黑水县东南。属悉州。广德后地入吐蕃。
即今福建漳平市西北龙头寨。《方舆纪要》卷99宁洋县:“杀狐岭在县(治所在今双洋镇)西北。鸟道险峻,人迹稀少,尝为寇巢,名龙头寨。嘉靖四十四年,官兵会讨山‘寇’曾东田等于此,数月不克。忽有大狐自岭上坑飞
在今云南宣威县东南六里。元为沾益州治。
南朝宋置, 属永平郡。 治所当在今广西藤县、岑溪县境。南齐以后废。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临颍县南。《春秋》: 定公四年 (前506),“公及诸侯盟于皋鼬”。杜注: “繁昌县东南有城皋亭。” 《水经·颍水注》: “颍水又东南径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经》 书 ‘公及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