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怀城
一名古木、古牧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筑,即今新疆米泉县。清祁韵士 《西陲要略》卷2: “辑怀堡在巩宁城东四十里,为古牧地中营屯堡。” 宣统 《新疆图志》 卷79: 迪化县 “古牧地,旧为辑怀城”。
一名古木、古牧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筑,即今新疆米泉县。清祁韵士 《西陲要略》卷2: “辑怀堡在巩宁城东四十里,为古牧地中营屯堡。” 宣统 《新疆图志》 卷79: 迪化县 “古牧地,旧为辑怀城”。
西晋建兴元年 (313)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为丹阳郡治。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晋、南朝皆都于此。南朝梁时都城东到倪塘 (今南京市东南,方山之北),西抵石头城 (今南京市清凉山),南至石子
亦名竹三郎庙。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南三十里凤山镇。清陈鼎《黔游记》:“竹王祠在杨老驿,去清平县三十里。三月间香火极盛。相传汉时夜郎女澣于遯水,忽有巨竹三节上流浮下,中有儿啼声,剖得一男,育之。及长有材武,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福建路置,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二十二年 (1285) 并入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 复置,二十六年 (1366) 废。明洪武二年 (136
蒙古升盖州置,治所在建安县 (今辽宁盖州市)。至元六年 (1269) 复为盖州。蒙古初升盖州置,治建安(今辽宁盖州市)。辖境同盖州。至元六年(1269年)复为盖州。
1913年废普洱府,改附郭宁洱县置,以府名为县名,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17年改宁洱县。1951年复名普洱县。治所在今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三十二里磨黑。1955年迁今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东北汐止镇。旧名水返脚, 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汐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汐止镇。在台湾省台北县北部、基隆河中游。面积71.3平方千米。人口约8.1万。清代属淡水县,192
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南岸)。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文县,四川省松潘、平武等县地。后废。
即慈湖。在今安徽马鞍山市慈湖街道。《三国志·吴书·孙休传》 裴注引 《吴历》 曰: “白燕见于慈湖。”
金置,属交河县。在今河北泊头市境内。
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黑河“在归化城南二十里。蒙古名伊克土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