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县
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北。东汉徙治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北魏改置南郦县。北周仍名郦县,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为菊潭县。
(郦zhí) 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属南阳郡。东汉移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十里。北魏析为南郦县和北郦县,南郦县属恒农郡,北郦县属东恒农郡。北周二县合并为郦县,即南郦县,仍东汉旧治,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名菊潭县。
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北。东汉徙治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北魏改置南郦县。北周仍名郦县,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为菊潭县。
(郦zhí) 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属南阳郡。东汉移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十里。北魏析为南郦县和北郦县,南郦县属恒农郡,北郦县属东恒农郡。北周二县合并为郦县,即南郦县,仍东汉旧治,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名菊潭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台湾县。1920年日本占领期间始置台中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台中市,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中市。在台湾省本岛中部。面积163.4平方千米。人口101.4万。是台
三国吴黄武七年 (228) 改合浦郡置,属交州。治所在合浦县 (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辖境相当今广西容县、玉林、横县以西南地及广东廉江县地。孙亮时复为合浦郡。三国吴黄武七年(228年)以合浦郡改名,
即今云南彝良县南洛泽河镇。因洛泽河为名。清有外委总驻守。彝语 “洛” 或作 “倮”,意为石头; “泽” 意为伙伴。“洛泽河” 即石头多的河。
①西汉置,属鲁国。治所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五十四里。西晋属鲁郡。东魏移治今山东泗水县北四里故县。北齐废。②隋开皇四年(584)改鲁县置,属兖州。治所即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二里古城村。开皇十六年(596)改名
又名羊武谷。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三十五里。《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 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又称羊武谷、阳武谷。在今山西省原平市西北。为雁门西偏的重
亦称大羊圈子。即今辽宁盘山县西北羊圈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广宁县图:南有羊圈子。旧京奉铁路经此。
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后汉书·刘勋传》:“四迁尚书令。延熹中……尚书张敬……并封亭侯。”《清一统志·怀庆府二》:“后汉延熹二年,封尚书令张敬为山阳曲亭侯。”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北。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封
金改青州置,为山东东路治。治所在益都县 (今山东青州市)。辖境包括今山东青州、临朐、寿光、广饶、博兴等市县及淄博市的临淄附近地。元改为益都路。金改青州置,治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博兴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敦谦沙洲东北5.4海里,在郑和群礁的北端。中国渔民向称高佛。1935年公布名称为彼得来礁。1947年改名舶兰礁。
在今湖北房县东南。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 “山水险阻,有黄金、子午、马聪、建鼓之阻。” 《元和志》 卷21房陵县: 建鼓山“在县南一百十三里,与马鬃山连接,二山并高峻,冬夏积雪”。《寰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