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郡
楚、汉之际称东海郡为郯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西汉复为东海郡。东魏武定八年(550) 复为郯郡,属东徐州。隋开皇初废。
楚汉之际改东海郡置,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西汉复旧。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复改郯郡。隋开皇初废。
楚、汉之际称东海郡为郯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西汉复为东海郡。东魏武定八年(550) 复为郯郡,属东徐州。隋开皇初废。
楚汉之际改东海郡置,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西汉复旧。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复改郯郡。隋开皇初废。
在今甘肃环县南。《元和志》卷3庆州马领县:“隋义宁二年于今县治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资治通鉴》:唐武德七年(624)六月,庆州都督杨文干反,七月,“杨文干袭陷宁州,驱掠吏民出据百家堡”。即此。
①一名大河。又名北河。即今江西东北部昌江,为鄱江北源。《寰宇记》 卷107浮梁县: 昌江“在县南。水西流会诸溪水入鄱江”。②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南之昌化江。《方舆纪要》 卷105昌化县: 昌江在
在今江西安远县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安远县 “打鼓岭” 条下: “县南三十里又有南径岭,上有径路长数十里。” 《清一统志·赣州府一》: 南径岭 “径口有石,高三十余丈”。
在今江西乐平市北。《寰宇记》卷107浮梁县:九英山在“县南五十里。黄巢乱唐,宁赓据此以御之, 因名九英”。《方舆纪要》卷85浮梁县:九英山“赓有九子,名皆从山,后人因呼山为九英”。
①在今河北黄骅市。清为长芦盐运司十大盐场之一。雍正年间废。②元设利国盐场。在今山东沾化县(富国)东利国乡。清初设盐大使管理,康熙十六年(1677)并入富国场。
西汉置,属赵国。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临洺关) 东南。《汉书·地理志》 注引师古曰: “在易水之阳。” 故名。《后汉书·和帝纪》: 永平七年(64),“易阳地裂”。即此。建安十七年 (212) 属魏郡。
即今朝鲜东北部的狼林山脉。《三国志·魏书·东沃沮传》: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大海而居。”古山名。即今朝鲜境内狼林山脉。东汉、三国时东沃沮族居此。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北至新疆伊吾、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北,与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至南戈壁省西部南界上。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16: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北至阿济山,原注:逾大戈壁接扎萨克图汗部界。补注:秋
即金县。在今四川盐源县西北。《元史·地理志》 金县:“县在府北,夷名利窦揭勒。所居蛮因茹库,乃汉越嶲郡北境, 与土蕃接。”
在今山东长岛县的南长山岛上,即今长岛县驻地(乐园村)。因村南曾建有朝海寺而得名。1958年改名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