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城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六十里黄河北岸。北魏石城县、西魏化隆县、唐廓州及广威县等曾治于此。清光绪 《西宁府续志》 卷1: 金刚城 “在青库尔东,距厅城六十里,即廓州之旧治也”。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六十里黄河北岸。北魏石城县、西魏化隆县、唐廓州及广威县等曾治于此。清光绪 《西宁府续志》 卷1: 金刚城 “在青库尔东,距厅城六十里,即廓州之旧治也”。
在今河北沽源县南。《魏书·太宗纪》:神瑞二年 (415),拓拔珪北巡,“次于濡源,筑立蜯台, 白熊于颓牛山, 获之”。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沽源县南。《魏书·太宗纪》:神瑞二年(415年)
即今安徽石台县南四十里之大历山。《方舆纪要》 卷27石埭县: 栎山在 “县西百六十里。高五百丈。周九十里。石壁峭挺,阿有龙池,波流甚远,池口河东源出此。其并峙者曰洞山”。
①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泥溪乡。清道光《通江县志》 卷2: 泥溪场 “离城一百七十里”。1932年川陕省设赤化县泥溪市苏维埃驻此。1933—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置赤北县治此。②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北泥溪镇
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因改徙于王莽时,故名。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折北流经南乐县西,又东北经河北大名县、馆陶县东,折东经山东聊城市、茌平县北,又折北经高唐县东、平原县西,再由德州市
即今贵州平塘县西南通州镇。元置重州蛮夷长官司。明初改为通州里。清属定番州,于此设大塘州判。1913年析置大塘县。1942年废。明初改重州蛮夷长官司置,即今贵州省罗甸县东北通州。清废。
清康熙五年(1666)改安隆长官司置,属思恩府。治所即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六年(1667)移治扁牙寨之坝楼山(今隆林县东南扁牙乡),寻迁砦儿山(今田林县西北旧州镇)。雍正十年(1732)升为直隶州。
即城口隘。今广东仁化县北九十里城口镇。《方舆纪要》 卷102仁化县 “风门凹隘” 条: 城口隘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清设城口汛,有外委把总驻防。在今广东省仁化县北城口。明时移恩村巡检司治此。
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二十 一里钱门。清光绪 《嘉定县志》 卷1: 钱门塘市 “以水名。钱大昕曰,俗所谓小钱塘门者。宋、元以前,此水深通,居民鳞比,商贾辏集。宋时置税务于此”。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陈书·宣帝纪》:太建十一年(579),帝“幸大壮观阅武”,即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陈书·宣帝纪》:太建十一年(579年),帝“幸大壮观阅武”,即此。
即葛蒲潭。在今江苏金坛市西茅山。《清一统志·镇江府一》:石墨池,“《府志》:费长房学道于此,书符涤研,涧池悉为墨色。至今用池水合药有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