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陵县

铜陵县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龙潭县置,属端州。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寰宇记》 卷158春州铜陵县: “以界内有铜山”为名。大业初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 (621) 为勤州治,五年 (622) 州废。万岁通天二年 (697) 复为勤州治,长安中又废。开元十八年 (730) 复置,属勤州。乾元元年 (758)为勤州治。北宋属春州,熙宁六年 (1073) 废入阳春县。

②五代十国南唐保大九年 (951) 置,属昇州。治所即今安徽铜陵市。北宋开宝八年 (975)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民国初属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58年改为铜陵市。


(1)古县名。隋改龙潭县置,治今广东阳春市北。属高凉郡。因境内铜山得名。唐为勤州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入阳春县。(2)今县名。在安徽省南部、长江南岸。属铜陵市。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8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唐末置义安县,治今县东顺安镇。后废入铜官冶。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因产铜又原属南陵县,故名铜陵;移治今城关镇,属昇州。宋初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清属池州府。1914年属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49年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陵市。1960年复置铜陵县,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属池州专区,1971年属池州地区。1974年划为铜陵市辖县。北部为长江沿江冲积平原,为圩区。东及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油菜籽、大豆、棉花、黄麻为主,生姜、大蒜较有名。林产以松、杉、栋、泡桐、毛竹为主。特产凤凰山丹皮。有水泥、化肥、机械、棉织、塑料、食品等厂。芜铜铁路横贯县境。繁木公路、南铜公路经县中部。长江航运有城关、大通二港。纪念地有笠帽山革命烈士塔、范家湾烈士墓。


猜你喜欢

  • 晋康县

    唐至德元年 (756) 改安遂县置,属晋康郡。治所在今广东郁南县东南连滩镇。乾元元年(758) 改属康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古县名。唐至德元载(756年)以安遂县改名,治今广东省郁南县东南

  • 湍县

    南朝陈置,属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黄陂县西南。隋废。

  • 昭陵县

    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为昭陵郡治。西晋改邵陵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南省邵阳市。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先后为零陵北部都尉、昭陵郡治。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 南投社

    即今台湾省南投县。南投乃高山族社名的音译。清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1即有南、北投社之名。1950年于此置南投县。

  • 龙门龛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两山对峙,东曰香山,西曰龙门。石壁峭立,伊水中出。壁间凿石龛石佛大小千数,多后魏及唐时所凿。唐韦应物《龙门游眺》:“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 石城镇

    唐上元二年(761)改典合城置,即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岸。《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四夷路程》:“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曰鄯善,在蒲昌国南三百里

  • 平高城

    即平皋城。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即“三鵶镇”。

  • 蒙古营

    即今辽宁北票市东北蒙古营乡。民国 《朝阳县志》 卷4: “县东北境蒙古营子,在三义栈 (今北票市) 北二十里。”

  • 大名路

    元改大名府置,属中书省燕南河北肃政廉访司。治所在元城、大名二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河南内黄、清丰、南乐、浚县、濮阳、滑县、长垣及山东东明等县市地。明初改为大名府。元改

  • 上集街

    即今河南淅川县城关镇。清咸丰《淅川厅志》卷1:上集街“在板桥保。城北五十里,有小集”。1960年淅川县由老城迁治于此。